题名

宿命•平反•教化觀:論兩本《竇娥冤》

并列篇名

Destiny, Compensation, and Moral Justice: A Close Reading of Two Versions "Dou E Yuan"

DOI

10.29776/TTJ.201001.0003

作者

汪詩珮(Shih-Pe Wang)

关键词

竇娥冤 ; 關漢卿 ; 金鎖記 ; 元曲選 ; 古名家雜劇 ; Dou E Yuan ; Guan Hanqing ; Yuan Qu Xuan ; Yuan drama ; Ming Chuanqi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0 / 01 / 01)

页次

129 - 1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竇娥冤》是關漢卿劇作中,相關研究論著最豐厚的一部;諸家幾乎皆以《元曲選》本為討論對象。本文將早期版本《古名家雜劇》本《竇娥冤》納入,深入比對、分析兩種版本,透過「重讀」與「細讀」,深掘人物性格及其情緒反應的細微差異,進一步探索其中埋藏的意識型態與價值觀。文章首先以明人改編傳奇《金鎖記》為對照,觀察《元曲選》本《竇娥冤》與《金鎖記》之間可能的「互涉性」,以為探索《竇娥冤》兩種版本在文本與意識型態主要差異的基礎。其次,本文論述兩種版本之「蔡婆」形象,如何從「人性的軟弱」轉變為「道德性的描繪」,並強調臧懋循改編之「道德教化」企圖。其三,論述竇娥形象如何由「宿命論的殉道者」轉變為「懷疑論的受難者」。其四,從「不辱家門」與「復仇之鬼」兩種意識,論述第四折的「平反」,其意義展現出「通俗化的道德觀」。餘論則指出王國維有關元雜劇「悲劇」論述中所看重的「主人翁自由意志」,可能出於對《詩學》的誤讀,而其所稱道的悲劇主人公,顯然意指《元曲選》版本的竇娥。

英文摘要

Guan Hanqing's Dou E Yuan is his most famous play which also appeals to most researchers' discourses and attentions; however, many of them focus on the Yuan Qu Xuan edi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is play from its extent earliest version, the Gu Mingjia edition, tries to compare with these two version's differences and expand on how their differentials influence on the roles´ characters and their mental responses. By the process of re-reading and close reading, this paper will gradually peel off the texts and show its ideology and value judgment hid inside. Also, this paper will take a Ming Chuanqi play Jin Suo Ji as a comparison to Yuan Qu Xuan, which gives us an image on how the Yuan drama and Ming drama intera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惠綿(2006)。論「天人」關係在《竇娥冤》雜劇之演變及其涵義。臺大文史哲學報,64
    連結:
  2. 汪詩珮(2008)。文人化與折衷化的改編。從「元刊本」與《元曲選》的《薛仁貴》說起。漢學研究,26(1)
    連結:
  3.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4.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5. (1958)。古本戲曲叢刊四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6. (1982)。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7. 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善本戲曲叢刊
  10. 清錢德蒼編選、汪協如校(2005)。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
  11. West, Stephen H.(1991).A Study in Appropriation: Zang Maoxun's Injustice to Dou 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11(2)
  12. 八木澤元、羅錦堂譯(1966)。明代劇作家研究。香港:龍門書店。
  13. 王秋桂編(1979)。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4. 王秋桂編(1984)。善本戲曲叢刊。臺北:學生書局。
  15. 王國維(1983)。王國維遺書。上海:上海古籍書店。
  16. 王國維(1975)。宋元戲曲考(等八種)。臺北:僶勉出版社。
  17. 王衛民(1994)。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 王鋼(1988)。關漢卿研究資料匯考。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 王璦玲(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 司馬遷、瀧川龜太郎注(1977)。史記會注考證。臺北:中新書局。
  21. 吉岡義豐、余萬居譯(1985)。中國民間宗教概論。臺北:華宇出版社。
  22. 牟鍾鑒(1990)。中國宗法性傳統宗教試探。世界宗教研究,1
  23. 宋耕(2003)。元雜劇改編與意識形態―兼談「宏觀文學史」的思考。二十一世紀,14
  24. 李文治、江太新(2000)。中國宗法宗族制和族田義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5. 李復波(1986)。袁于令的生平及其作品。文史,27
  26. 李漢秋編、袁有芬編(1988)。關漢卿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沈德符(1997)。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28. 汪詩珮(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29. 亞里斯多德、陳中梅譯注(2001)。詩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0. 孟稱舜(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徐朔方(1993)。徐朔方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2. 袁于令評改、宋祥瑞校點(1988)。隋史遺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袁于令、李復波點校(2000)。金鎖記(與醉鄉記合刊)。北京:中華書局。
  34. 常建華(2006)。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5. 張淑香(1980)。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
  36. 張漢良(1985)。關漢卿的竇娥冤。一個通俗劇。中國古典文學論叢
  37. 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38. 曾永義(1983)。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
  39. 馮夢龍編、許政揚校注(1991)。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
  40. 黃仕忠編、金文京編、喬秀岩編(2006)。日本所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1. 楊聯陞(1987)。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42. 葉德均(1988)。戲曲小說叢考
  43. 葉慶炳編(1985)。中國古典文學論叢,臺北:
  44. 寧宗一編(1987)。元雜劇研究概述。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45. 臧懋循編、王學奇校注(1994)。元曲選校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6. 廣松涉編、子安宣邦編、三島憲一編、宮本久雄編、佐佐木力編、野家啟一編、末木文美士編(1998)。岩波哲學.思想事典。東京:岩波書店。
  47. 鄭振鐸、鄭爾康編(2000)。鄭振鐸說俗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台灣中華書局。
  49. 韓南、王青平譯(1997)。中國短篇小說。臺北:國立編譯館。
  50. 羅仕龍(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戲劇所。
  51. 羅素、楊耐冬譯(1985)。懷疑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
  52. 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1994)。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丘慧瑩(2020)。從天人感應到庶民教化-吳地流通的竇娥故事寶卷研究。國文學誌,40&41,23-56。
  2. 汪詩珮(2011)。英雄遺恨與歷史哀歌:「元曲悲劇」初探與《西蜀夢》。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7,159-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