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再解讀:《茶館》文本的深層結構

并列篇名

Reinterpretation to the Text Structure of "Teahouse"

DOI

10.29776/TTJ.201001.0007

作者

曾令存(Ling-Cun Tseng)

关键词

茶館 ; 旗人文化 ; 深層結構 ; Teahouse ; Culture from Qi People ; Deep Structure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0 / 01 / 01)

页次

251 - 2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茶館》是一部充滿「矛盾與裂縫」的作品,其根源之一在於老舍的旗人文化身份,那種矛盾的滿族民族文化情結。要深入解讀《茶館》,離不開對「滿族的老舍」內涵的解讀。本文在對半個世紀來關於《茶館》的研究進行學理性梳理,特別是對有關《茶館》的「經典」結論提出疑議的同時,試圖轉換一個角度,解析《茶館》文本隱秘的深層結構。

英文摘要

Teahouse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 and cracks because of Lao She's culture sense from Qi people. This kind of culture is the cultural complex of Man Nation. In order to interpret Teahouse deeply, understanding Lao She who came from Qi Nation is important. This paper tries to sort out all the Teahouse's research that was started since 1950s from a academic aspect, raise some doubts about its former conclusion, and interpret deep structure of this masterpiece from a different aspe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希林。2004。〈茶館開張生意特好〉。 2004年7月4日《中國時報》C8版(藝術人文)。
  2. 亮軒。〈莫談國事看茶館〉(上)。2004年7月2日《中國時報》E7版(人間副刊)。
  3. 巴金(1980)。我愛咱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文匯增刊,1,17。
  4. 未著作者(1979)。演《茶館》,談《茶館》。文藝研究,2,49-63。
  5. 老舍(1984)。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6. 老舍(1958)。答覆有關《茶館》的幾個問題。劇本,5,34-35。
  7. 老舍(1991)。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8. 老舍(1980)。老舍文集。北京:人民文學。
  9. 克瑩、侯堉中(1985)。老舍在美國。新文學史料,1,17-19。
  10. 吳祖光(1987)。中國新文學大系.戲劇卷 1。上海:上海文藝。
  11. 周明(1987)。歷史在這裏沉思( 1966-1976 年紀實)。北京:華夏。
  12. 洪子誠(2007)。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
  13. 馬國棟(2004)。略論老舍作品中的滿族文化氣質。滿族研究,1,44-48。
  14. 崔明芬(2005)。老舍.文化之橋。北京:中華書局。
  15. 陳徒手(2000)。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後中國文壇紀實。北京:人民文學。
  16. 陸鍵東(1996)。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北京:三聯書店。
  17. 傅光明(2007)。口述歷史下的老舍之死。濟南:山東畫報。
  18. 程光煒(2004)。文化的轉軌。北京:光明日報。
  19. 舒濟(1978)。回憶我的父親老舍。新文學史料,1,145-146+142。
  20. 劉大先(2007)。老舍《茶館》 50 周年座談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6,319-320。
  21. 關紀新(2008)。老舍與滿族文化。瀋陽:遼寧民族。
  22. 關紀新(2003)。老舍評傳。重慶:重慶。
被引用次数
  1. 宋偉杰(2017)。變形的故鄉,有情的測繪:《茶館》中的懷舊、喪失感、自我悲悼。東亞觀念史集刊,12,321+323-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