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越界與漫遊:尋覓現代觀眾的「鐘聲新劇」
|
并列篇名
|
In Search of Modern Audience: Wang Zhongsheng's New Drama an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Theatre
|
DOI
|
10.29776/TTJ.201107.0005
|
作者
|
鍾欣志(Joscha Chung)
|
关键词
|
王鐘聲 ; 早期話劇 ; 迦茵小傳 ; 張汶祥刺馬 ; 孽海花 ; Wang Zhongsheng ; early Huaju ; late Qing theatre ; Joan Haste ; Zhang Wenxian ; Niehai Hua
|
期刊名称
|
戲劇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4期(2011 / 07 / 01)
|
页次
|
111
-
15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個人閱讀清末多種報刊雜誌所得的廣告、公啟、劇評……等資料為根據,試圖重建王鐘聲新劇創作的面貌。文章旨在考察王鐘聲的藝術成就,以多齣劇作為例,分析其作品風格、形式和表演特質,並討論他之於中國現代劇場的開創性地位。王鐘聲編演的劇目,絕大多數無關政治革命。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裏,他所進行的各項實驗堪稱前衛。「鐘聲新劇」只說不唱的表演方式和分幕換景的西式作風,為傳統戲園注入許多新鮮元素,一時之間,觀者趨之若鶩。只是時間久了之後,習於戲曲美典的一般觀眾依舊難以持續對他的關注與興趣。在鐘聲新劇四處尋找觀眾的過程中,中國劇場也持續了晚清以來多種走向現代的變革。
|
英文摘要
|
Wang Zhongsheng's theatre entrepreneurship has long been noticed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theatre. This paper further analyses some of his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using materials from contemporary newspapers such as advertisements, announcements and reviews. The contextualization of Wang's creative works helps to reveal the social network of the two organizations which he was vividly involved with: the Spring Sun Society and the Tongjian Drama School. On the basis of this network and the repertoire established during this period, Wang began his career as a new kind of dramatist in late Qing commercial theatre.The avant-garde style of Wang Zhongsheng's New Drama preferred dialogues to singing, as it would be the case of traditional ”operas”. The other marks of his work were the scene changes with curtain and backdrops in the way of Western theatre. His pioneering works were temporarily attractive to normal theatergoers. During Wang's search of appreciations for his untraditional form of plays, many inno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and milestones of modern Chinese theatre were laid.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王爾敏(1982)。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之自覺及國語運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13-45。
連結:
-
《漢口中西報》(Hankow Times)附刊《漢口見聞錄》(Hankow Journal)。微卷版。
-
瞿光熙。1961。〈陽春社演《黑奴籲天錄》〉。《新民晚報》1961年9月15日第三版。
-
張若谷編。1939。《馬相伯先生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收入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二編第97冊)
-
《中外日報》(Universal Gazette)。微卷版。
-
(1980)。月月小說。上海:上海書店。
-
《京話日報》。微卷版。
-
上海通社編。1935。《上海研究資料》。(收入上海書店《民國叢書》第四編第80冊)
-
(1969)。民立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
(1965)。革命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1983)。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
-
《惠興女學報》。微卷版。
-
《神州日報》(National Herald, Shanghai)。微卷版。
-
《遊戲報》。微卷版。
-
退庵(任天樹)。1922。〈王鐘聲軼事〉。《戲雜誌》嘗試號:36-37。
-
(2009)。中國早期白話報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
《時報》(Eastern Times)。微卷版。
-
《競業旬報》。
-
《民立報》(Min Li Pao)。微卷版。
-
《民興報》。微卷版。
-
(2006)。民國畫報匯編。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
慕優生。1911。《海上梨園雜誌》。振瞶社。
-
《浙江日報》。微卷版。
-
徐半梅。1945。〈中國話劇誕生史話(上)〉。《雜誌》15, 1:20-25。
-
《順天時報》。微卷版。
-
《申報》。微卷版。
-
《國華報》。微卷版。
-
(1980)。學部官報。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新聞報》(Sin Wan Pao)。微卷版。
-
(1983)。安徽俗話報。北京:人民出版社。
-
朱雙雲。1914。《新劇史》。上海:新劇小說社。
-
時事新報館編。1911。《中國革命記》第九冊。上海:時事新報館。
-
L. D., ed. and arr. 1903. Recollections of a Chinese Official (Shên Tun-ho), with Some Sidelights on Recent History. Shanghai: reprinted from the “North-China Herald."
-
Haan, J. H.(1989).Thalia and Terpsichore on the Yangtze: A Survey of Foreign Theatre and Music in Shanghai 1850-1865.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29,158-251.
-
Hu、 Ying(2000).Tales of Translations: Composing the New Woman in China, 1899-1918.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Huang, Chung-zen(1997).Catholic University.
-
Jennings, M.(ed.),Jephcott, E.(trans.)(2008).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and Other Writings on Media.Cambridge, Mass.: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Kaske, Elizabeth(2008).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in Chinese Education, 1895-1919.Leiden:Brill.
-
Meng、 Yue(2006).Shanghai and the Edges of Empire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
上海書店申報影印組編(1986)。申報。上海:上海書店。
-
上海圖書館編(2008)。中國近現代話劇圖志。上海: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6)。中國戲曲志.上海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
王理嘉(1999)。從官話到國語和普通話―現代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及其發展。語文建設,1999(6),22-25。
-
王鳳霞(2008)。王鐘聲新考。戲劇藝術,146,73-80。
-
平林宣和(1995)。茶園から舞台へ―新舞台開場と中国演劇の近代。演劇研究,19,53-66。
-
田本相主編(2008)。中國話劇藝術通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田仲一成、布和譯(2008)。中國祭祀戲劇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吉川良和(2007)。王鐘声事蹟二攷。一橋社会科学,2,69-126。
-
李任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西僮族自治區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61)。辛亥革命在廣西。南寧: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出版社。
-
李孝悌(1998)。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沈定廬(1990)。清末上海的舞台燈彩。中華戲曲,9,238-251。
-
沈定廬(1989)。新舞台研究新論。戲劇藝術,1989(4),59-68。
-
周秋光(2000)。晚清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述論。近代史研究,2000(3),134-192。
-
周漢光(1985)。清末至抗戰勝利前國語教育之發展。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報,13(2),1-15。
-
官桂銓(1979)。中國話劇創始人之一―王鐘聲。文史,6,250。
-
林幸慧(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
阿英編(1960)。晚清文學叢鈔.小說二卷。北京:中華書局。
-
阿英編(1960)。晚清文學叢鈔.說唱文學卷。北京:中華書局。
-
洪長泰(2001)。生與死的節日:中共的通俗政治文化。「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台北:
-
唐力行(1997)。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夏曉虹(2004)。晚清女性與現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夏曉虹(2007)。王鐘聲與《惠興女士》新戲。文藝研究,2007(10),151-154。
-
夏曉虹(2004)。舊戲臺上的文明戲―田際雲與北京「婦女匡學會」。現代中國,5,28-47。
-
徐友春主編(1991)。民國人物大辭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
徐半梅(1957)。話劇創始期回憶錄。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徐珂(1983)。清稗類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
桑兵(2006)。天地人生大舞臺―京劇名伶田際雲與清季的維新革命。學術月刊,38(5),113-119。
-
袁國興主編(2011)。清末民初新潮演劇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
高瑞泉主編、山口久和主編(2005)。城市知識分子的二重世界―中國現代性的歷史視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張建俅(2000)。中國紅十字會的起源(1904-1912)。政大史粹,2,57-97。
-
捫虱談虎客編(1986)。近世中國秘史。台北:文海出版社。
-
梁啟超(1998)。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
梅蘭芳遺稿(1961)。戲劇界參與辛亥革命的幾件事。戲劇報,17&18,1-17。
-
許慧琦(2003)。「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
陳白塵主編、董健主編(1989)。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陳建華(2000)。「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曾國藩(1989)。曾國藩全集˙日記(三)。長沙:岳麓書社。
-
黃文德(2004)。非政府組織與國際合作在中國――華洋義賑會之研究。台北:秀威資訊。
-
黃書光(2004)。國家之光,人類之瑞―復旦公學校長馬相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
黃愛華(2001)。中國早期話劇與日本。湖南:嶽麓書社。
-
黃錦珠(2005)。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
黃藻(1968)。黃帝魂。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葛一虹主編(1990)。中國話劇通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
趙山林(2008)。中國近代戲曲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歐陽予倩(1990)。自我演戲以來。台北:龍文出版社。
-
潘少瑜(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蔡祝青(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莊,天主教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
-
樽本照雄編(2002)。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
-
鍾欣志(2010)。晚清現代劇場的社會動力―以春陽社及其《黑奴籲天》為例。2010研究生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台北:
-
鍾欣志(2011)。國難中的契機:晚清劇場參與義賑的現代性意涵(1877-1907)。第八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近現代報刊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鍾欣志、蔡祝青(2008)。百年回顧:春柳社《茶花女》新考。戲劇學刊,8,257-281。
-
魏紹昌編(1962)。〈孽海花〉研究資料。北京:中華書局。
-
魏揚波(2002)。馬相伯: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驅。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
被引用次数
|
-
白春燕(2022)。廈門新劇/文明戲研究(1921-1938):以廈門通俗教育社及李維修為中心。戲劇研究,29,71-102。
-
游富凱(2018)。晚清上海演劇文化對北方戲曲生態的影響:以王鐘聲在天津的演出活動軌跡為例。民俗曲藝,199,127-176。
-
鍾欣志(2011)。晚清「世界劇場」的理論與實踐─以小說《黑奴籲天錄》的改編演出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83-131。
-
鍾欣志(2011)。晚清新知識空間裏的學生演劇與中國現代劇場的緣起。戲劇研究,8,2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