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觀看、演練與實踐―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的新式兒童戲劇

并列篇名

Looking, Rehearsing and Practicing: New Style Children's Theatre during Japanese Colonization in Taiwan

DOI

10.29776/TTJ.201201.0001

作者

簡秀珍(Hsiu-Jen Jian)

关键词

兒童劇 ; 同化 ; 御伽芝居 ; 小學校 ; 公學校 ; children's theatre ; assimilation ; audience ; education ; elementary school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2 / 01 / 01)

页次

7 - 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本殖民統治帶來新移民與嶄新的教育思潮,川上音二郎劇團1911年在臺北的兒童劇演出,讓日本學童得以追隨母國時興的文化潮流,也開啟臺灣新式兒童戲劇的首頁。其他日本後繼者陸續來臺,開始出現售票表演,其觀眾大多數仍以日本人為主。直到1920年代隨著小、公學校學藝會等演出需要,形成整體普遍流行,臺籍兒童才有機會接觸新式戲劇。小、公學校內的戲劇演出內容與國語課、唱歌課連結,偏重日本文化相關主題,以增強日語能力為目的。原本觀眾以家長、師生為主,但1930年代日本向外擴展軍事行動,兒童戲劇開始出現軍國主義、保密防諜等題材,甚至變成慰問將士的表演。幾乎與臺灣歷史、傳說無關的演出內容,增添此一世代孩童對所居之地的陌生感,影響至今。

英文摘要

Since the rule of Taiwan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heir authorities had brought in a lot of immigrants and new educational trends. In 1911, the troupe of Kawakami Otojir performed children's plays in Taipei to make Japanese children in Taiwan able to follow the then cultural trend on their motherland. This was also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occidental acting style theatre was presented in Taiwan. Other successors from Japan came to Taiwan and held some ticketing performances; however, at that time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s were Japanese. Most of the Taiwanese children had no chance to know the new style theatre until the 1920s when they had to act in school plays by themselves.The content of performa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s was related to Japanese lessons and music lessons, which emphasized the Japanese themes for strengthening students' Japanese language ability. Originally, the audiences in schools were teachers, students and parents. Because Japan had extended military operations to foreign countries since the 1930s, themes such as ”militarism” and ”wiping spies out” appeared in the children's theatre, which sometimes even became the consolation shows for the military. In that period, only few plays were produced on Taiwanese stories or Taiwanese legends, so themes on Taiwan were always strange to children in that generation. The influence continued until nowaday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臺灣婦人界》 1935 年 9-12 月號。
  2. たうすゐ。 1938 。〈お伽芝居の話(一)〉。《臺灣藝術新報》 4 , 9 : 13-14 。
  3. 宜蘭尋常高等小學校編。 1941 。《創立四十周年記念誌》。
  4. 保坂瀧雄。 1927 。〈關於作為學校劇的戶外劇(一)〉(學校劇としての野外劇に就いて(一))。《臺灣教育》 303 : 55-57 。
  5. 伊賀隣太郎。 1923 。〈關於兒童劇〉(兒童劇について)《臺灣教育》 260 : 109-124 。
  6. 陳秋霞。 2005 年 1 月 15 日。簡秀珍訪談。臺北陽明山老人院。
  7. 《臺灣演藝と樂界》 2 , 8 、 3 , 5 。 1934-1935 。
  8. (2006)。古典日文解讀法。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9. 日高紅椿。 1937 。〈當日高兒童劇團設立之際〉(日高兒童劇團設立に際して)。《臺灣婦人界》 4 , 8 : 82-83 。
  10. 黃得時。 1941 。〈娛樂としての皇民化劇〉。《臺灣時報》 1 月。
  11. 《臺灣日日新報》。 1907-1944 。
  12. 《演藝トキネマ》 1 , 2 – 3 , 4 。 1929-1930 。
  13. 淵田五郎。 1940 。〈臺灣的兒童文化運動素描〉(臺灣の兒童文化運動點描)。《兒童街》 2 , 1 : 5-17 。
  14. 宜蘭女子公學校編。 1939 。《創立二十周年紀念誌》。
  15. 臺灣教育會編。 1939 。《臺灣教育沿革史》。臺北:臺灣教育會。
  16. 《臺灣藝術新報》 1 , 2 、 5 。 1935 、 1939 。
  17. 臺灣總督府。 1945 。《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
  18. 不著傳人。 1931 。〈引起如雷掌聲的臺中童謠劇公演〉(拍手的の嵐を呼んだ臺中童謠劇公演)。《臺灣教育》 347 : 184 。
  19. 林洪焰。 2004 年 3 月 21 日。簡秀珍訪談。羅東。
  20. 今村義夫。 1922 。《臺灣之社會觀》。臺北:實業之臺社臺南支局。
  21. Tsurumi, E. Patricia 、林正芳譯(1999)。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22.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1987)。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
  23. 石婉舜(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24. 石婉舜(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
  25. 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編(1998)。日本演劇年表。東京:八木書店。
  26. 呂紹理(2005)。日治時期臺灣廣播工業與收音機市場的形成(1928-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97-334。
  27.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
  28. 林繼文(1996)。日本據臺末期( 1930-1945 )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臺北:稻鄉。
  29. 河竹繁俊(1959)。日本演劇全史。東京:岩波書店。
  30. 邱容各(2005)。臺灣兒童文學史。臺北:五南。
  31.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32. 陳培豐、王興安編譯、鳳氣至純平編譯(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臺北:麥田。
  33. 游珮芸(2007)。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
  34. 黃昭堂(1994)。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
  35. 黃錦村編(1991)。宜蘭縣光復國小校史:百年風華。宜蘭:光復國小。
  36. 謝金鑾編(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37. 簡秀珍(2005)。環境、表演與審美─蘭陽地區清代到 1960 年代的表演活動。臺北:稻鄉。
  38. 冨田博之(1976)。日本児童演劇史。東京:東京書籍。
被引用次数
  1. 簡秀珍(2015)。北管家庭戲的敘事及其展現的群體心態―以《藥茶記》、《雙貴圖》、《合銀牌》、《鐵板記》為討論中心。戲劇學刊,21,7-46。
  2. 簡秀珍(2018)。奇術縱橫三十年:第一代松旭齋天勝與天勝一座在臺灣的演出。民俗曲藝,199,5-76。
  3. 李孟勳(2019)。日治時期沖繩人川平朝申家族在台灣之戲劇活動。戲劇學刊,29,7-35。
  4. (2017)。救亡與啟蒙─台灣戒嚴時期兒童戲劇初探。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10,75-104。
  5. (2019)。日治時期臺南新營地區室內表演場所探究。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12,35-86。
  6. (2022)。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主日學與相關的組織活動(1889-1936)。臺灣學研究,27,1-32。
  7. (2024)。日本天勝一座呈現的多元共存──歐美巡演的影響與跨界吸納本國藝術人才。戲劇學刊,39,1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