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民間京劇商業演出研究-以周麟崑與麒麟國劇團為考察對象

并列篇名

Researching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of Taiwan's Peking Opera: A Case Study of Zhou Lin-Kun and the Chilin Chinese Opera Troupe

DOI

10.29776/TTJ.201207.0003

作者

高美瑜(Mei-Yu Kao)

关键词

海派京劇 ; 民間商業劇場 ; 周麟崑 ; 麒麟國劇團 ; 今日世界育樂中心麒麟廳 ; Shanghai Style Peking Opera ; private commercial theater ; Zhou Lin-Kun ; Chilin Chinese Opera Troupe ; Today's World Recreation Center 's Chilin Hall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2 / 07 / 01)

页次

57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後,順應一系列恢復中原文化的政策,京劇被獨尊為「國劇」。國家給予豐厚資源成立軍中劇隊,原來私人興學的復興劇校及其附屬劇團,亦在1968年由教育部接管。可以說,戰後二十年間,京劇在臺灣儼然已形成「官方/中華正統文化/國劇」色彩鮮明的形象,非但私人京班不靠官方資源幾乎無法生存,曾是商業劇場主流的海派京劇,亦淪為公家劇團偶爾增添噱頭的點綴。在此情勢下,今日世界育樂中心依舊於1968年底盛大開幕。該中心共有九個表演廳,其中「麒麟廳」延聘海派京劇藝人周麟崑,帶領「麒麟國劇團」每天兩場全年無休地演出傳統京劇及海派連臺本戲,歷時將近五年,共演出近兩千場,可視為是海派京劇及民間京班商業演出在臺灣最後的身影。究竟什麼機緣,使得企業主甘冒不利情勢投下巨資,並把操作權交給周麟崑?如果「麒麟廳」曾有過觀客絡繹不絕的榮景,那麼成功的原因為何?「麒麟國劇團」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一劇團的興衰,更是民間京劇如何在國家資源選擇性投入下,一步步走向今日樣貌的縮影。因此,本文除建立戲班史外,亦將探討民間京劇商業演出衰落所對應的文化現象,並關照班主周麟崑個人的舞臺經驗及行事風格,由此窺看劇人、劇團與社會環境之間互為表裡的影響關係。

英文摘要

After the retrea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aiwan in 1949, in order to comply with a series of policies towards restoring Central Plains Culture, Peking Opera was commonly labeled as the sole National Opera. The government granted the military rich resources so as to establish military troupes. In addition, in 1968 Foo Hsing School of Dramatic Arts and its subsidiary opera troupes were taken over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uring the two decades after the war, Peking Opera seemed to become the only ”official/orthodox/national” Opera in Taiwan. Not only did private Chinese opera troupes have to depend on official resources to survive, but also, when Shanghai-style Peking Opera became mainstream commercial performance, they were reduced to occasionally using gimmicks in public theatre.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Today's World Recreation Center still opened up at the end of 1968. The Recreation Center had nine performance halls. Among the nine halls, ”Chilin Hall” hired the Shanghai-style Peking Opera artist Zhou Lin-Kun to lead ”Chilin Chinese Opera Troupe” and perform traditional Peking Opera and Shanghai-style Peking Opera twice a day year-round; the performances lasted for five years and added up to nearly 2,000 showings. Chilin Chinese Opera Troupe's performance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final appearance of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of Shanghai-style Peking Opera and Peking Opera in Taiwan.What occasion led business owners to give Zhou Lin-Kun the right to operate as well asto invest heavily in ”Cilin Chinese Opera Troupe” without considering adverse conditions? If ”Cilin Hall” was successful with an endless stream of tourists, why did it succeed?”Chilin Chinese Opera Troupe” not only involved the rise and fall of a single opera troupe, but also shows the part Peking Opera plays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when government selectively invests national resources. In addition to the history of founding troupes, this article will also explore the rise and fall of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of Peking Opera and th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phenomenon. Also, through discussing Zhou Lin-Kun's personal stage experience as well as his leadership style, this report aims to peer into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erformers, opera troupes and their social environ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徐亞湘(2010)。從外江到國劇:論臺灣民間京劇傳統的形成與失落。民俗曲藝,170,162+168。
    連結:
  2. 曹駿麟。2010年2月26日。〈談周麟崑及麒麟廳的發展始末〉。
  3. 張義奎。2009年12月22日。〈談周麟崑及麒麟廳的發展始末〉。
  4. 葉復潤。2009年12月23日。〈談麒麟廳的演出經驗〉。
  5. (1968)。專題介紹─今日世界育樂中心。今日遊樂,創刊號,18-21。
  6. 徐萍。1969。〈麒派老生周麟崑〉。《經濟日報》1969年8月18日,9版。
  7. 《聯合報》1968年10月4日,5版。
  8. 戴獨行。1973。〈苦撐了五年不堪賠累,麒麟國劇院關門大吉〉。《聯合報》1973年9月10日,9版。
  9. 〈周麟崑與姜竹華合演「狸貓換太子」〉。《經濟日報》1969年7月14日,9版。
  10. 李柏君。2009年12月28日。〈談周麟崑在青島的發展〉。
  11. 張義奎。2012年1月17日。〈談麒麟廳的經營問題〉。
  12. 〈麒麟國劇團 演出獲佳評〉。《中央日報》1968年10月23日,6版。
  13. 〈青島老字號〉。青島新聞網:http://www.qingdaonews.com/big5/content/2004-12/19/content_4048024.htm。查詢日期:2012年3月19日。
  14. 周世文。〈干城國劇隊〉。《臺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836&Keyword=%E8%A3%9D%E7%94%B2%E5%85%B5。查詢日期:2012年3月1日。
  15. 張富椿。2009年12月15日。〈談岳父周麟崑及麒麟廳的發展始末〉。
  16. 周小琴。2009年12月26日。〈談父親的生平及麒麟廳的發展始末〉。
  17. 戴綺霞。2012年6月25日。〈談個人在青島與周麟崑的合作經驗〉。
  18. 文紀。1966。〈平劇瑣談—從「簾外」到「簾內」 干城劇團捲土重來〉。《聯合報》1966年2月26日,14版。
  19. 〈麒派名伶周麟崑病逝〉。《民生報》1984年6月11日,11版。
  20. 〈萬企公司直營綜合性劇場 今日世界育樂中心開幕〉。《經濟日報》1968年12月16日,5版。
  21. 周小英。2009年12月15日。〈談父親的生平及麒麟廳的發展始末〉。
  22. 孫麗虹。2009年12月16日。〈談周麟崑及麒麟廳的發展始末〉。
  23. 張學武。2012年1月17日。〈談周麟崑及麒麟廳的發展始末〉。
  24. 戴獨行。1972。〈賞心樂事誰家院 今日平劇唱苦經 麒麟劇院.痛定思痛〉。《聯合報》1972年8月12日,8版。
  25. 小周郎(1969)。今日世界菊壇春秋─孫悟空走馬換將 日場戲大有可觀 周麟崑排封神榜。今日遊樂,24,15。
  26.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1985)。臺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國論壇出版社。
  27.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1991)。中國戲曲志。北京:中國ISBN中心。
  28. 今日遊樂雜誌社(1968)。今日遊樂,創刊號─37
  29. 王安祈(2002)。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30. 李柏君口述、林國源編(2008)。尚派武戲香火─李柏君傳藝錄。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1. 李浮生(1983)。中華國劇史。臺北:李浮生。
  32. 李曉(1994)。周信芳與麒派藝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33. 李獻廷(1971)。梨園瑣談。臺北:廣源印刷局。
  34. 林永昌(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35. 林幸慧(2008)。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一八七二至一八九九)。臺北:里仁書局。
  36. 邱坤良(2001)。陳澄三與拱樂社:臺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37. 邱坤良(2001)。半世紀的臺灣國劇。表演藝術,108,102。
  38. 胡平生(2002)。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9. 徐亞湘(2009)。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40. 馬少坡編(1992)。中國京劇發展史。臺北:商鼎文化。
  41. 曹駿麟(1994)。麒派宗師:周信芳─麒麟童先生百歲誕辰紀念特輯。臺北:曹駿麟。
  42. 曹駿麟(1997)。氍毹八十─曹駿麟戲劇生涯憶實錄。臺北:曹駿麟。
  43. 莊曙綺(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44. 陳龍廷(2009)。西門町今日世界六○年代布袋戲革命的另類觀察。臺北文獻,60(2),344。
  45. 葉龍彥(1995)。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46. 薰然(1969)。端節麒麟劇團推出應節佳劇白蛇傳。今日遊樂,27,49-51。
  47. 薰然(1969)。漫談頭本貍貓換太子。今日遊樂,31,22-23。
  48. 薰然(1969)。狸貓換太子和楊建良。今日遊樂,34,20-21。
  49. 薰然(1969)。周麟崑和狸貓換太子。今日遊樂,28,46-49。
被引用次数
  1. 高美瑜(2014)。角力與崢嶸:試論顧正秋與戴綺霞對臺爭勝之意義。戲劇學刊,20,7-37。
  2. 李衣雲(2021)。娛樂與消費的複合體:1960年代再興起的臺北市百貨公司。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55,169-220。
  3. 張中煖(2019)。再探與反思:李柏君藝師的典藏計畫。台灣舞蹈研究,1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