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書寫跨文化:量度《量.度》

并列篇名

Measure, Measure!: A Measur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作者

陳芳(Fang Chen)

关键词

量度 ; 量.度 ; 莎戲曲 ; 豫莎劇 ; 跨文化改編 ; Measure for Measure ; Measure ; Measure! ; Shake-xiqu ; Shake-yuju ;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3 / 01 / 01)

页次

7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量.度》(Measure for Measure)在莎士比亞戲劇中,是明顯以基督教義為基礎,而進行「法、理、情」辯證的「社會問題劇」。對於宗教、人性、律法等層面,都有相當多元的觀照。該劇進入當代跨文化劇場中,如以中國戲曲(豫劇)為表演樣式,會如何呈現?如何詮釋?赫全(Linda Hutcheon)曾指出:改編具有自我的獨立性,不宜視為原著的衍生物(derivative)。本文即擬運用羅(Jacqueline Lo) 和吉伯特(Helen Gilbert)所提出的「三橢圓圖」(Proposed Model for Interculturalism)理論,配合赫全的改編理念,聚焦討論2012年臺灣豫劇團所推出的「豫莎劇」《量.度》(Measure, Measure!)。分析此一改編劇作,在文化、語言、藝術、「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等面向,所展現的「標的文化」(target culture)與「標的劇種」(target genre)特質。

英文摘要

Shakespeare's Measure for Measure is, obviously based on Christian doctrines, the ”social problem play” which not only raises dialectical debates over law, reason, and sentiment but also multifariously demonstrates reflections on issues of religion, human nature, and law. Se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ross-cultural theatre, how will this play be represented and interpreted when it is performed in the mode of Chinese theatrical convention (Yuju, Bangzi Opera)? Linda Hutcheon suggests that rather than a derivative, an adaptation is independent on its own. Along with Hutcheon's rumination over adaptations, this essay tries to employ Jacqueline Lo and Helen Gilbert's ”Proposed Model for Interculturalism” to discuss Measure, Measure! , which was performed by 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 in 2012. Within aspects of culture, language, art, and ”intertextuality,” I will illustrate how this theatrical production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arget culture” and ”target gen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謝君白(2005)。國家法律.宗教律法.自然法則.喜劇成規―莎劇《量罪記》法網探索。臺大文史哲學報,63,189-224。
    連結:
  2. 謝筱玫(2012)。跨文化之後:從《歐蘭朵》到《孟小冬》。戲劇研究,2,139-162。
    連結:
  3. 朱海珊。2012。〈歸於收與放的自如〉。《量.度》首演節目書。頁30。
  4. (1996)。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文學出版社。
  5. 彭鏡禧。2011。問題劇的劇名問題:量度一齣戲。香港:《明報》D5 (5月27日)。
  6. 彭鏡禧。2008。〈莎士比亞的現代意義〉。2008年4月23日在南京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講座講稿。
  7. 王海玲。2012。〈生而為王偶為道〉。《量.度》首演節目書。頁28。
  8. 道教與基督教http://chinese.hitechemall.com/religion/pro&tao.htm. 查詢日期:2012年10月12日。
  9. Jack。2012。〈現代劇場中對於傳統戲曲《量.度》燈光視覺表現的思維〉。《量.度》首演節目書。頁24。
  10. 彭鏡禧。2011。〈心靈捕手:聖經教導與莎士比亞的人性探索〉,2011年10月8日在香港“Love Bible, Love English"講座講稿。
  11. 李育昇。2012。〈案發現場的逆旅〉,《量.度》首演節目書。頁21。
  12. 張哲龍。2012。〈由表演空間的形式思索莎劇舞臺與傳統戲曲中的寫意〉。《量.度》首演節目書。頁23。
  1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查詢日期:2012年10月12日。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14. 梁陶弘景(1997)。養性延命錄。台北:三民書局。
  15. Bevington, David(1984).Action is Eloquence: Shakespeare's Language of Gesture.Cambridge, Massachusettes:Harvard UP.
  16. Bevington, David(ed.)(1992).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17. Bharucha, Rustom(1993).Theatre and the World.London:Routledge.
  18. Hutcheon, Linda(2006).A Theory of Adaptation.New York:Routledge.
  19. Kamps, Ivo(ed.),Raber, Karen(ed.)(2004).Measure for Measure: Texts and Contexts.Boston:Bedford/St. Martin's..
  20. Kroeber, A. L.,Kluckhohn, Clyde(1952).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useum.
  21. Lei, Daphne P.(2011).Interruption, Intervention, Interculturalism: Robert Wilson's HIT Productions in Taiwan.Theatre Journal,63,571-586.
  22. Lo, Jacqueline,Gilbert, Helen(2002).Toward s Topography of Cross-Cultural Theatre Praxis.TDR,46(3),31-53.
  23. Pavis, Patrice(ed.)(1996).The Intercultural Performance Reader.London:Routledge.
  24. Pavis, Patrice,Kruger, Loren(Trans.)(1992).Theatre at the Crossroads of Culture.London:Routledge.
  25. Sanders, Julie(2006).Adaptation and Appropriation.New York:Routledge.
  26. 王明編(1992)。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27. 李漢飛編(1987)。中國戲曲劇種手冊。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8. 孟憲強(1994)。中國莎學簡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長春真人編纂(1985)。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30. 唐君毅(1979)。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31. 殷海光(1981)。中國文化的展望。臺北:活泉出版社。
  32. 馬紫晨編(1998)。中國豫劇大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3.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34. 張啟豐(2011)。涵融與衍異:臺灣戲曲發展的觀察論述
  35. 曹樹鈞、孫福良(1989)。莎士比亞在中國舞臺上。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
  36.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出版社。
  37. 陳芳(2012)。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38. 陳芳(2002)。清代戲曲研究五題。臺北:里仁書局。
  39. 陳芳編(2004)。臺灣傳統戲曲。臺北:學生書局。
  40. 陳芳編、嚴立模編(2003)。臺灣豫劇五十年圖志。:國立傳藝中心。
  41. 陳芳英(2009)。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臺北:臺北藝術大學。
  42. 勞思光(1993)。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43. 彭鏡禧譯注(2001)。哈姆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4. 彭鏡禧譯注(2006)。威尼斯商人。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5. 彭鏡禧譯注(2012)。量.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6. 彭鏡禧、陳芳(2012)。量.度。臺北:學生書局。
  47. 彭鏡禧、陳芳(2009)。約/束。臺北:學生書局。
  48. 楊世彭譯(2002)。李爾王。臺北:木馬文化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林雯玲(2017)。從《李爾王》到豫莎劇《天問》:中國化語境下的教化衝動與改編議題。戲劇研究,20,65-102。
  2. 石志如(2020)。舞蹈刊物研究之芻議:以《民族舞蹈》跨文化議題為例。台灣舞蹈研究,15,7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