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篇名
|
Narratology and Group Mentality Shown in the Family Drama in Beiguan Theatre: A Discussion of Four Plays-Story of Poisoned Tea, Picture of Two Noble People, Joining Silver Medals, and Story of Iron Plates
|
英文摘要
|
Besides plays of the immortals and short plays, historical drama and family drama are the two main categories in the"classic repertory" (正本戲 tsiànn-pún-hi) of the Beiguan theatre. The family dramas, Story of Poisoned Tea (Yiaochaji), Picture of Two Noble People (Shuankuetu), and Joining Silver Medals (Heyinpai) in the Fulu system and the Story of Iron Plates (Tieibanji) in Xipi system of Beiguan theatre all depict how, when the head of family (either married to two wives or to a second wife after the first one dies) leaves home, one of the women attempts to victimize the other.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dramatic texts of the Beiguan theatre and discusses the categorization of the repertory. Following that, by analyzing the sources, stories, roles and contents of the scenes in the four plays, it summarizes their basic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its variations, their use of space in the scenes, and elaborates on the group mentality revealed which does not quite resonate with Taiwan's current generation. From the study, the theme of "head of family leaving home" is found to be related to the social context where numerous male Chinese left for Taiwan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dramas reflect these men's mentality-they believed in the behavior norms based on the "good" and worried about possible disasters caused by family discord. Although the dramatic texts reflect the group mentality of Qing dynasty, the diction and the tempo of the performance have been updated to attract more modern spectators. To strengthe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young generation is the best policy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Beiguan theatre.
|
参考文献
|
-
簡秀珍(2011)。北管婚變戲《三官(關)堂》抄本的口語傳統套式運用與敘事結構。戲劇研究,7,65-106。
連結:
-
簡秀珍(2012)。觀看、演練與實踐─臺灣在日本殖民時期的新式兒童戲劇。戲劇學刊,15,7-48。
連結:
-
簡秀珍(2013)。從「傳仔戲」論臺灣亂彈戲裡的活戲演出。民俗曲藝,181,49-96。
連結:
-
簡秀珍(2010)。臺灣亂彈戲《打登州》中的地方特色。戲劇學刊,11,195-225。
連結:
-
「揭陽侶雲寺—揭陽—廣東寺院」。http://www.fjdh.cn/ffzt/fjhy/ahsy2013/08/150831281003.html。發佈時間:2013年08月31日。徵引日期:2014年3月29日
-
漢劇《馮太爺》。
-
葉美景編。戰後謄寫,日期不詳。《雙貴圖(藍芳草)》。
-
漢陽北管劇團編。2011。《鐵板記》。
-
羅東福蘭社提供。1968抄錄。《合銀牌(打春桃)》。
-
游丙丁。資深北管演員。1991年12月1日。宜蘭游宅訪問。
-
「噪音管制法」。http://ivy5.epa.gov.tw/epalaw/search/LordiDispFull.aspx?ltype=05&lname=0010。徵引日期:2014年3月2日
-
莊進才。漢陽北管劇團班主。2014年4月2日。羅東莊宅訪問。
-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佚名。1926。《雙貴圖寶卷》。上海惜陰書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8590933.html。徵引日期:2014年2月15日
-
葉美景編。戰後謄寫,日期不詳。《藥茶記》。
-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葉美景編。戰後謄寫,日期不詳。《金殿配》。
-
李阿質。漢陽北管劇團演員、教師。2014年4月3日。羅東李宅訪問。
-
魏世提供。時間不詳。秦腔《藥茶記》全本唱詞。見「十品戲曲網」。http://www.xqshipin.com/htmln/n/n517.htm。徵引日期:2014年2月20日
-
邱火榮。「薪傳獎」得主、北管樂師。2014年9月25日。臺北大稻埕戲苑訪問。
-
劉玉鶯。資深北管演員。2012年5月22日。木柵臺灣戲曲學院訪問。
-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曲研究院。
-
清張廷玉、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臺北:鼎文。
-
Foley, John Miles(1990).Traditional Oral Epic.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Johnson, David(1985).Communication, Class, and Consciousness in Late Imperial China.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Mucchielli, A.、張龍雄譯(1989)。群體心態。臺北:遠流。
-
Propp, Vladimir(1968).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
Tsurumi, E. Patricia、林正芳譯(1999)。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
-
王士儀(1973)。記梨春園及其所藏劇本曲譜。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6(3/4),28-33。
-
王泰升編、薛化元編、黃世杰編(2006)。追尋臺灣法律的足跡─事件百選與法律研究。臺北:五南。
-
王森然、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會編(1997)。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
-
田仲一成(2006)。中国地方戱曲研究。東京:汲古書屋。
-
呂錘寬(2011)。北管音樂。臺中:晨星。
-
呂錘寬(2004)。北管古路戲的音樂。宜蘭:傳藝中心。
-
李文政(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
李殿魁(2009)。讀戲曲館出版的集樂軒楊夢雄北管抄本。彰化藝文,45,24-27。
-
卓宥采(2006)。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
東方孝義(1997)。臺灣習俗。南天:南天。
-
林淳鈞編、陳歷明編(1999)。潮劇劇目匯考。廣州:廣東人民。
-
林清涼(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
-
林鋒雄(1973)。臺灣亂彈子弟的一個實例─彰化梨春園所藏刻本目錄初輯。書評書目,10,70-76。
-
林曉英(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林曉英(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自立晚報。
-
邱坤良主持(1991)。,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邱昭文(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
金登才(2006)。清代花部戲研究。北京:中國戲劇。
-
張啟豐(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
張敬(1986)。明清傳奇導論。臺北:華正。
-
梁真瑜(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
陳秀芳編(1980)。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會。
-
陳秀芳編(1980)。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會。
-
陳秀芳編(1980)。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會。
-
陶毅、明欣(1994)。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
董康(1985)。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
-
臧晉叔編(1999)。元曲選。臺北:正文。
-
蔡晏榕(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
-
鄭榮興(2004)。北管(亂彈)三小戲類劇目概說。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
簡秀珍(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
簡秀珍(1995)。「宜蘭縣北管人物誌」之二:林松輝先生。宜蘭文獻,14,75-83。
-
簡秀珍(2005)。亂彈聲腔戲曲文本的變化─以《清蒙古車王府》、《戲考》、北管劇本為比較對象。戲劇學刊,2,85-115。
-
簡秀珍(1995)。「宜蘭縣北管人物誌」之一:游丙丁先生。宜蘭文獻,13,46-52。
-
蘇秀婷(2010)。採茶戲《金龜記》劇目研究─兼論採茶戲與亂彈戲的交流、借引。臺灣音樂研究,10,81-105。
-
蘇怡安(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