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省署時期臺灣戲劇史探微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aiwan's Drama History during the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Period

作者

徐亞湘(Ya-Hsiang Hsu)

关键词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 話劇 ; 聖烽演劇研究會 ; 新中國劇社 ; 《壁》 ;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 spoken drama ; Shengfeng Drama Research Institute ; New China Troupe ; The Wall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5 / 01 / 01)

页次

73 - 9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民國34年10月至36年4月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理時期,是臺灣結束日本殖民後的短暫新生期,也是當時對「祖國」政經治理、文化語言適應的關鍵期。這一年半的臺灣戲劇史發展,時間雖短,但影響及作用力卻很大。舉凡戲劇政策法令的制訂執行、戲劇語言的使用選擇、中國話劇的植入作用、臺灣新劇傳統的存斷、省內外劇人的交流互動等,皆是在政權轉換初期真實發生且對後之臺灣戲劇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本文以省署時期的臺灣話(新)劇發展做為討論中心,先嘗試梳理彼時臺灣戲曲、新劇發展及中國話劇在臺演出情形,繼之探討劇團管理與劇本審查辦法的制訂、變化及實施情形,並對照抗戰時期大後方的劇本審查制度,考察二者在內容和精神上的延續關係,再則觀察以文化、批判為主調的臺灣新劇傳統於彼時的發展情形,並分析其與戲劇法規制訂的關係及反作用力而終至消失的原因,最後則一探中國話劇的在臺開展,並評估其在藝術、文化、語言「優勢」表象下的實質影響及當時省內外戲劇人士的互動情形。藉此一時間極短的斷代戲劇史探討,對於我們瞭解臺灣戲劇在此一特殊歷史段落中在繼承╱延續、適應╱實踐、交融╱抗拒、移植╱內化等現象的觀察、理解有所幫助。

英文摘要

The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Period (October 1945 to April 1947) was a short "rebirth period" following Japan's colonization, and a key period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political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make cultural and lingustic adjustments. This short period of one and a half years witnessed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f Taiwan's drama history and its influence was great. The making and execution of related policies and laws, the choice of dramatic language, the implantation of Chinese spoken drama, the continuation and disruption of the tradition of Taiwan's new drama, and the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among performers within Taiwan and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truly happened in this early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had critical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drama. This study cente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spoken (new) drama during the Taiwan Provincial Government Period, starting with a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traditional operas and new drama and the performances of Chinese spoken drama in Taiwan. Next, it probes into theater management and the inception, change and implementation of script censoring,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cript censor system used in the rear area during the Sino-Japan War,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latter's extension into the content and spirit of the former. Moreover, the study observ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 of Taiwan's new drama, which features cultural critique, and analyz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and counterforce against the new regulations, and the reasons for its eventual disappearance. Last,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poken drama in Taiwan, and evaluates its actual influence under the guise of "superior" art, culture and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heatre professionals from Taiwan and China. This study on the drama history in such a short period of time helps us comprehend the inheritance/extension, adaptation/implementation, blending/resistance, and transplantation/internalization of Taiwan's drama during this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徐亞湘(2013)。一個戲劇的公共輿論空間:試析戰後初期臺灣報紙的戲劇特刊。佛光大學第二屆文化資產與創意學術研討會
    連結:
  2. 徐亞湘(2012)。進步文藝的示範:戰後初期曹禺劇作於臺灣演出史探析。戲劇學刊,16,7-56。
    連結:
  3. 徐亞湘(2013)。戰後初期中國劇作在臺演出實踐探析。戲劇研究,12,121-164。
    連結:
  4. 徐亞湘(2009)。管制下的復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的戲曲相關法規分析(1945.11-1947.3)。民俗曲藝,165,5-45。
    連結:
  5. 莊曙綺(2006)。臺灣戰後四年(1945-1949)現代戲劇的發展概況。民俗曲藝,151,185-152。
    連結:
  6. 歐陽予倩。1947.5.8。〈劇運在臺灣〉。《大公報》「戲劇與電影」副刊第29期
  7. (2008)。戲劇,2008(2),65-70。
  8. 朱肇洛編。1931。《近代獨幕劇選》。北平:文化學社
  9.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1946。《臺灣一年來的宣傳》。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
  10. 歐陽予倩。1947。《桃花扇》。臺北:新創造出版社
  11. 謝燕子編著。1935。《戲曲甲選》。上海:群眾圖書公司
  12. 沈嫄璋。1947。〈新中國劇社的成長〉。《臺灣月刊》3/4:115-118
  13. 朱雙雲。1940。《平壤孤忠》。重慶:中國戲曲編刊社
  14. 《劇專十四年》編輯小組編(1995)。劇專十四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5. 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編委會(1958)。中國話劇運動五十年史料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6. 王育德(2002)。創作&評論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17. 王育德(2002)。王育德自傳。臺北:前衛出版社。
  18. 石光生(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詮釋。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19. 石曼(1995)。重慶抗戰劇壇紀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 石婉舜(2003)。林摶秋。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1. 吳克泰(2002)。吳克泰回憶錄。臺北:人間出版社。
  22. 吳辰海選編(1987)。戲劇運動(上)。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
  23. 吳濁流(1994)。臺灣連翹。臺北:前衛出版社。
  24. 呂恩(2006)。回首:我的藝術人生。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5. 呂訴上(1954)。光復後的臺灣劇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臺北文物,3(3),74-89。
  26.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
  27. 邵迎建(2012)。上海抗戰時期的話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8. 邱坤良(2006)。陳大禹。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9. 邱坤良(1997)。臺灣劇場與文化變遷:歷史記憶與民眾觀點。臺北:臺原出版社。
  30. 胡星亮(1993)。陳銓與德國浪漫派戲劇。中國話劇研究,1993(6),121-136。
  31. 徐秀慧(2007)。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出版社。
  32. 桂林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1)。駝鈴聲聲─新中國劇社戰鬥歷程。桂林:漓江出版社。
  33. 傅學敏(2010)。1937-1945:國家意識型態與國統區戲劇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4.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出版。
  35. 賈亦棣編輯、封德屏編輯(1999)。劇專同學在臺灣。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36. 橫地剛(2002)。南天之虹:把二二八事件刻在版畫上的人。臺北:人間出版社。
  37. 蕭友山、徐瓊二(2002)。臺灣光復後的回顧與現狀。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38. 蕭富隆編輯(200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職員輯錄。南投:臺灣文獻館。
  39. 鍾喬(2006)。簡國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40. 蘇關鑫編(1989)。歐陽予倩研究資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呂美親(2018)。破除「語言」的詛咒:論王育德的台灣文學建構及其史觀。臺灣學誌,17,37-59。
  2. 王惠珍(2019)。記憶所繫之處:戰後初期在台日僑的文化活動與記憶政治。臺灣文學學報,35,35-64。
  3. 徐亞湘(2018)。臺灣一九五○年代國語話劇的過渡與重整。戲劇研究,22,8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