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1960年代臺灣歌仔戲「柏華閩劇團」新加坡演出印記考索

并列篇名

Study on the Imprints of "Bohua Hokkien Opera Troupe" (Bohua Minju Tuan): Playing Taiwanese Opera in Singapore in the 1960s

作者

蔡欣欣(Hsin-Hsin Tsai)

关键词

新加坡 ; 臺灣歌仔戲 ; 柏華閩劇團 ; 唱片 ; 口述歷史 ; Singapore ; Taiwanese opera ; Bohua Hokkien Opera Troupe (Bohua minju tuan) ; records, oral history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5 / 01 / 01)

页次

97 - 1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基於國家國統與外交政策,劇團商業市場經濟等考量,臺灣歌仔戲紛紛受邀前往東南亞等地公演。1964年10月星馬僑商邀約聚合了南部「新台光歌劇團」與北部演員約50人組成的「柏華閩劇團」,作為二戰後首度在新加坡演出的臺灣歌仔戲班。在為期一年半的星馬巡迴演出期間,除在「遊藝場」進行商業售票營運外,也參與廟會外臺演出與國家劇場義演等活動,並受新加坡當地唱片公司的邀請,在新加坡錄製唱片與發行銷售,並在「麗的呼聲」金色電臺定期廣播。這段將近半世紀的臺灣歌仔戲海外傳播足印,由於時代久遠及資料欠缺,歷來較少被關注論述。因此本論文擬通過這些在「特定時空場域」所錄製的唱片蒐羅,及結合史料耙梳、文物考證、口述訪談與田野採錄等研究策略,重返1960年代的歷史現場,初步建構當時臺灣歌仔戲班在新加坡的演出印記。

英文摘要

After the Pacific War, considering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untry (ROC), diplomatic policy and commercial benefits, many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accepted invitations to perform in Southeast Asia. In October, 1964, some 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s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hosted Bohua Hokkien Opera Troupe, which comprised of fifty actors and actresses from both northern Taiwan and from Xintaiguang Taiwanese Opera Troupe based in southern Taiwan. Bohua was the first Taiwanese opera troupe performing in Singapore after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one and a half years it performed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Bohua not only made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in amusement parks but also took part in some outdoor religious festivals and gave some charity shows in national theatres and at other occasions. Besides, it was invited by a local Singaporean record company to make records for sale and regular broadcasting on Rediffusion Golden Radio. Because it took place in nearly half a century ago and research materials were lacking,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opera's overseas imprints has received relatively little scholarly attention.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1960s, and proposes an initial account of the imprints of this Taiwanese opera troupe in Singapore at that time. A number of research methods are employed: collecting records produced in the specific context, analyzing historical materials, examining cultural relics, and conducting interview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麗的呼聲」http://www.rediffusion.com.sg http://fangcunjian.blogspot.tw/2006/07/blog-post_21.html
  2. 《星洲日報》
  3. 《南洋商報》
  4. 賴素春。〈反殖時代新加坡戲曲的再度繁榮(1945-1965)〉。新加坡文獻館。http://www.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215。2014年5月5日檢索
  5. 中華文化總會官方網站。http://www.gacc.org.tw。2014年12月1日檢索
  6. Bauman, Richard、楊利慧譯、安德明譯(2008)。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 王忠林、皮述民、賴炎元、謝雲飛(1972)。四大傳奇及東南亞華人地方戲。新加坡南洋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
  8. 王振(1998)。《根的系列》之二。新加坡:勝友書局。
  9. 王海娜(2009)。淺談粵劇在新加坡的發展。第二屆中國與東南亞民族論壇論文集,北京:
  10. 余淑娟(2005)。十九世紀末新加坡的華族戲曲─兼論戲曲、族群性和品味。南洋學報,59,56-91。
  11. 吳彥鴻(1997)。新加坡風土志。新加坡:宏觀工作室。
  12. 吳華(1981)。獅城掌故。新加坡:教育出版社。
  13. 周寧編(2007)。東南亞華語戲劇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4. 林永昌(2006)。臺南市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15. 林茂賢(2006)。歌仔戲表演型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
  16. 林鶴宜(2000)。臺灣歌仔戲。臺北:新聞局。
  17. 林鶴宜、許美惠(2008)。淬煉─陳剩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8. 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 郁樹錕編(1951)。南洋年鑑。新加坡:南洋報社。
  20. 倪鍾之(2005)。中國民俗通志.演藝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21. 容世誠(2006)。粵聲留韻─唱片工業與廣東曲藝(1903-1953)。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22. 康海玲(2013)。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華語戲曲的宗教背景。戲劇藝術,2013(1),64-69。
  23. 張葦(2006)。傳統巴刹魅力依舊。,72,4-16。
  24. 梅蘭芳(1961)。舞臺生涯四十年。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5. 許永順(2013)。我們的集體記憶─皇家山麓四建築。新加坡:許永順工作室。
  26. 許永順(2013)。新加坡福建戲紀實。新加坡:許永順工作廳。
  27. 許永順(2007)。新加坡福建戲1963-2005。新加坡:?菜芭城隍廟聯誼會。
  28. 許永順(2009)。新加坡華族戲曲彙編。新加坡:許永順工作廳。
  29. 陳幼馨(2010)。臺灣歌仔戲的異想世界─「胡撇子」表演藝術進程。臺北:稻鄉出版社。
  30. 陳慶聰編輯、陳憶唐編輯(1965)。臺灣柏華閩劇團巡迴星馬公演特刊。新加坡:宏文(友記)印務公司。
  31. 曾永義(1988)。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
  32. 楊馥菱(1999)。臺灣歌仔戲。臺北:漢光出版社。
  33. 葉龍彥(2001)。臺灣唱片思想起。臺北:博揚文化。
  34. 臺北市現代戲曲文教協會編輯(1999)。秋月對歌─臺灣新加坡歌仔戲的發展與交流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5. 趙婉儀(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加坡大學中文系。
  36. 劉南芳(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37. 蔡欣欣(2001)。臺灣戲曲景觀。臺北:國家出版社。
  38. 蔡欣欣(2005)。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9. 蔡欣欣(2008)。月明冰雪闌─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臺北:臺北縣政府文化局。
被引用次数
  1. 蔡欣欣(2016)。1960 年代「牡丹桂閩劇團」新加坡演出印記。經濟研究,194,1-51。
  2. 蔡欣欣(2021)。一九六○年代台灣歌仔戲赴星洲展演印記。臺灣文學學報,39,1-34。
  3. 柯榮三(2023)。《平閩十八洞》的研究史及其在臺灣與南洋的傳衍。中山人文學報,55,29-64。
  4. 林鶴宜(2017)。混雜與交融的「傳統」想像:馬來西亞在地職業戲班「麒麟」閩劇團歌仔戲劇目及演出觀察。民俗曲藝,198,63-126。
  5. (2024)。日治時期「臺灣籍民」的海外「演藝娛樂」事業-以歌仔戲為中心。戲劇學刊,40,7-46。
  6. (2024)。臺灣戲與福建戲─日治時期歌仔戲境外巡演的身份認同與危機。戲劇研究,34,9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