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流行歌曲在臺灣歌仔戲中形成的套路與影響

并列篇名

The Formulated Acting Techniques Generated from Popular Music and the Influence of Popular Music on Taiwanese Opera

作者

劉南芳(Nang-Fang Liu)

关键词

歌仔戲 ; 流行歌曲 ; 胡撇仔戲 ; 互文性 ; 大眾文化 ; Taiwanese opera ; popular music ; O-pei-la-hi ; intertextuality ; mass culture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4期(2016 / 07 / 01)

页次

7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30年代在臺語流行歌發展的初期,流行歌的歌詞習慣用七言四句的形式,以及「分節歌」的結構,簡明的形式和樸素的曲風建立了流行歌曲和歌仔戲之間互相流通的管道。戰後錄音技術進步、創作及演唱人才輩出,臺灣流行歌曲蓬勃發展,不僅是歌詞包含了各種主題,曲調風格更是多樣,有本土音樂家的創作,也有改編自東洋、西洋的曲調,這些豐富的內容對於歌仔戲班而言像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現存「拱樂社」內臺歌仔戲劇本中已經出現許多標明要唱流行歌曲的地方,有些編劇還會特別指定歌曲名稱,並運用流行曲風來創造一種現代感的戲劇情境。同時期的內臺歌仔戲盛行搬演以社會寫實事件為題材的「新劇」,劇中更是大量演唱流行歌曲,希望表現出一種現代感以貼近大眾的審美趣味。臺灣民間職業劇團使用流行歌曲不僅是一個生存現象,也深深地影響了歌仔戲的發展。在「活戲」傳播的過程中,結合流行歌的「表演套路」廣為流行,流行歌的歌詞成了演員的「程式語言」;另一方面,流行歌的曲風影響了歌仔戲新音樂的創作,在當代劇場中發展出了「流行歌曲風」的創作新調,讓歌仔戲音樂更具有表現能力,有助於拓展現代的題材和新穎的戲劇風格。本文嘗試討論流行歌在歌仔戲中幾種不同的應用方式,同時分析歌仔戲採用流行歌之後的影響,包括表演套路的形成與模仿、詞格曲風的改變,以及一種文化記憶的傳承等等。從戲曲音樂形成的角度而言,吸收民歌、時曲是非常自然的;當下流行歌曲和歌仔戲都持續不斷地在發展,基於過去的交流已經有豐富的經驗,當代歌仔戲創作人員可以嘗試創造雙方繼續融合的可能性。

英文摘要

In the 1930s, it was common to apply a form consisting of four phrases with seven Chinese characters each in length and a "couplet" structure to Taiwanese pop song lyrics. This simple format established an exchange channel between popular music and Taiwanese opera. In postwar Taiwan, popular music developed considerably, including original creations by local musicians and adaptations of Oriental or Western tunes. Popular music thus became an inexhaustible treasure for Taiwanese opera troupes to mine. In the existing Gong-Le-She's indoor Taiwanese opera, there are many indications of popular music. At that time, pop songs were employed to a large extent in the "new drama" with themes inspired by real social events. The use of popular music presented a sense of modernity and approximated the aesthetics of the mass. In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of "improvised performance," the "formulated ac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pop songs became fashionable. Pop song lyrics turned into actors' "formulaic diction." Meanwhile, mainstream popular music had an impact on new music produc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ese opera. Taiwanese opera music has since become more expressive, contributing to the expansion of modern themes and innovative theatrical style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discuss several applications of popular music to Taiwanese opera and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popular music on Taiwanese opera's further development. This includes the generation and imitation of the formulated acting techniqu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lyrical structures and musical expressions, as well as an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memories. Based on abundant experiences in terms of exchange, creators of Taiwanese opera nowadays could seek possibilities of continuous integration with popular mus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劉南芳(2012)。臺灣歌仔戲中程式語言的作用─以歌仔戲演出「活戲」為例。臺灣文學研究,3,51-109。
    連結:
  2. 臺灣歌仔戲班劇團。2003。《百里名醫》演出光碟。「臺灣歌仔戲班劇團」提供。
  3. 「臺灣流行音樂資料庫、資深音樂人口述歷史」:http://www.pmdb.org.tw/people_a.jsp?oid。http://www.pmdb.org.tw/people_a.jsp?oid=171
  4. 臺灣歌仔戲班劇團。2011。《約瑟的新衫》演出光碟。「臺灣歌仔戲班劇團」提供。
  5. 文夏。〈男性的苦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tzHmD9FXE。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6. 郭大誠。〈最後一封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TDpsO-ACM。查詢日期:2016年2月1日。
  7. 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音聲100年」: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s6mntOgLj8;http://www.cjwlfs.org/78/78_41.htm。查詢日期:2015年12月1日。
  8. 臺灣歌仔戲班劇團。2014。《外木山的草鞋》演出光碟。「臺灣歌仔戲班劇團」提供。
  9. 臺灣歌仔戲班劇團。2002。《重返內臺—水萍怪影》光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10. 石計生。〈第一卡拉OK裡關於許石的輝煌臺灣歌記憶:訪談莉莉與林秀珠〉:http://cstone.idv.tw/?p=2633。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11. 郭珍弟、簡偉斯導演。2003。《Viva Tonal 跳舞時代》。臺北:同喜文化。
  12. 春日八郎。〈男なりゃこそ〉: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_SownRRZTA&feature=youtu.be。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13. 「臺灣拉吉歐」: http://www.youmaker.com/video/user?id=tzen04&flvflag=0&k=new。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14. 劉南芳撰稿,許秀哖主持。1989。《包羅萬象歌仔調》第11、12集。臺北: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
  15. 吳晉淮。〈可恨你一人〉( 又名〈五月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GfD5ymWzrg。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16. 「桃花開出春風」:http://blog.sina.com.tw/28994/article.php?entryid=377993。查詢日期:2016年2月1日。
  17. 葉啟田。〈男性本是漂泊的心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DwWQrQyv4。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18. 葉青歌仔戲。《秦淮煙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mkdKYKN4g#t=9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FMD5Uu8yTU&list=PLy8YKW0f1YQhsAaVyxttYmDm9WoDJtG1U&index=137。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19. 「臺語歌真正正字歌詞網」:http://blog.xuite.net/cwj15/taigi/345897965-%E6%83%85%E6%9B%B8%E6%B7%9A。查詢日期:2016年1月1日。
  20. 臺南大學「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計畫」: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b/82/86.html。查詢日期:2015年12月1日。
  21. 臺灣歌仔戲班劇團。2012。《運河奇案》演出光碟。「臺灣歌仔戲班劇團」提供。
  22. 江秋華(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23. 吳晟(2014)。中國古代詩歌與戲劇互為體用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4. 李欣怡(2008)。葉俊麟好詞藝,歌謠傳唱紅不讓。新臺灣新聞週刊,2008(8月7日)
  25. 李修鑑(2010)。我的父親李臨秋。第肆屆俗文學與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臺北:
  26. 周于甄(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27. 林良哲(2015)。臺灣流行歌:日治時代誌。臺中:白象文化。
  28. 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編(2012)。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9. 約翰.費斯克、王曉玨譯、宋偉杰譯(2006)。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30. 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 上冊「探索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31.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1)。傳統歌仔戲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32. 陳幼馨(2010)。臺灣歌仔戲的異想世界─「胡撇仔」表演藝術進程。臺北:稻香。
  33. 黃文車(2006)。談林清月《仿詞體之流行歌》之相關臺灣歌謠創作─從七字仔到白話流行歌曲的過渡。民間文學研究通訊,2,1-34。
  34. 黃信彰(2009)。李臨秋與望春風的年代。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35. 黃裕元(2014)。流風餘韻─唱片流行歌曲開臺史。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36. 黃慧琥(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37. 劉南芳(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8. 劉南芳、黎翰江(2007)。臺灣歌仔戲音樂創作的挑戰─以《逃城》及《桃花搭渡》新音樂版為例。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9. 蔡棟雄編(2008)。戀戀三重埔系列二─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新北:三重市公所。
  40. 鄭劭榮(2012)。論我國影戲口頭劇本的口傳文學特徵。2010年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
  41. 盧佳慧(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
  42. 謝筱玫(2012)。臺灣歌仔戲音樂 愈見豐彩燦爛─從「安歌」到「整體音樂設計」。PAR表演藝術雜誌,235
  43. 謝筱玫(2003)。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百年歌仔: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44. 謝筱玫(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