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戲曲「緊拉慢唱」板式的音樂特徵與戲劇運用

并列篇名

Musical Features and Theatrical Uses of Jin-La- Man-Chang Rhythmic Mode in Xiqu

作者

蔡振家(Chen-gia Tsai);夏菉廷(Lu-ting Hsia)

关键词

戲曲音樂 ; 戲曲表演 ; 板腔體 ; 觀眾心理 ; Xiqu music ; xiqu performing ; ban-qiang genre ; audience psychology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7 / 01 / 01)

页次

105 - 1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緊拉慢唱」是板腔體戲曲中極具特色的唱腔音樂形式,它結合了一小節一拍或一小節兩拍的伴奏,以及散板唱腔,本文探討緊拉慢唱板式如何搭配演員的做表以刻畫角色。緊拉慢唱中兩種時間感的相互拉扯,適合襯托外弛內張的戲劇情境,規律的拍子跟我們的一些肉身經驗相似,因此具有強大的情緒感染力。在較長的緊拉慢唱段落中,伴奏經常會逐漸加速,營造情感高潮,緊拉慢唱也適合銜接其他板式以鋪敘劇中人的心理歷程。此外,緊拉慢唱還可以在降速之後,讓觀眾切換至審美視角,產生深刻的領悟。本文最後以京劇《徐策跑城》為例,說明麒派創始人周信芳如何善用緊拉慢唱及身段來表現情感層次。

英文摘要

The jin-la-man-chang (slow singing with fast accompaniment) is a distinct rhythmic mode of the ban-qiang genre in xiqu. The accompaniment plays one or two beats per bar, while the vocal line is unmeasured.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the jin-la-man-chang combines with actor's movements to depict the role. The two time-flows in jin-la-man-chang helps to effectively convey the outside-relaxed, inside-tensioned situations in the drama. The regular pulses embody our sensory experiences, thereby having a significant power of emotion contagion. In longer sections of the jin-la-man-chang, the accompaniment often accelerates to create an emotional climax. The jin-la-man-chang is also apt to combine with other rhythmic modes for depicting the role's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oreover, the slow section after the jin-la-man-chang may allow the audience to shift to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obtaining insights into the drama. This study ends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Peking opera Xu Ce Runs Over the City Walls, in which Xin-Fan Chou (the founder of Qi school) used jin-la-man-chang and bodily movements to express multilayered emo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潘汝端(2015)。臺灣北管與琉球御座樂之關係探討。關渡音樂學刊,22,7-37。
    連結:
  2. 蔡振家(2014)。京劇〈捧印〉的情緒表現與結構研究:表演分析與觀眾生理訊號測量的結合。戲曲學報,11,125-161。
    連結:
  3. 《亂彈戲之福路唱腔曲選(一)(二)》唱片。1995。板橋:水晶有聲出版社。
  4. 京劇《絕版賞析》老生篇(第四輯)。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
  5. Molnar-Szakacs, I.,Overy, K.(2006).Music and Mirror Neurons: from Motion to 'E'motion.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1,235-241.
  6. Sadie, S.(ed.)(2001).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王正強(1995)。秦腔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8. 王學仲(2012)。京劇「樣板戲」反西皮唱腔基因解析(中)。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4),9-19。
  9. 周大風(1995)。越劇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0. 周信芳(1982)。周信芳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1. 流沙(1993)。宜黃諸腔源流探—清代戲曲聲腔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2. 孫憲德(1998)。節拍系列構建論。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8(1),32-36。
  13. 益華(1984)。「緊拉慢唱」的節奏對比烘托。電影評介,1984(8),14。
  14. 常靜之(1991)。論梆子腔。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5. 張力揮編、高義龍編、上海藝術研究所編(1984)。袁雪芬的藝術道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6. 張愛玲(1991)。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出版社。
  17. 郭君柔(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8. 陳芳英(2009)。戲曲論集:抒情與敘事的對話。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9. 彭世端(1986)。一拍子音樂的節拍規律。中國音樂,1986(4),36-38。
  20. 焦循(2008)。焦循論曲三種。揚州:廣陵書社。
  21. 黃在敏(1999)。戲曲導演藝術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葉波(2007)。越劇主胡「緊拉慢唱」型唱腔伴奏。戲文,2007(4),95。
  23. 劉如曾(1978)。談越劇《祥林嫂》的音樂創作。戲劇藝術,1978(1),119-126。
  24. 蔡振家(2000)。論臺灣亂彈戲「福路」聲腔屬於「亂彈腔系」—聲腔與劇目的探討。民俗曲藝,123,43-88。
  25. 蔡振家(2011)。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6. 蔡振家(2013)。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7. 蔡振家(2009)。從政治宣傳到戲劇妝點—1958-1976年京劇現代戲的詠嘆與歧出。戲劇學刊,10,113-147。
  28. 羅映輝(1981)。論板腔體戲曲音樂的結構原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4),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