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俗曲(時調)與行當表演對文本流變的影響-以晚清新編戲《煙鬼嘆》為例

并列篇名

The Influence of the Popular Tunes and Roles Performance to the Script Form-A Case Study of the New Play Yan Gui Tan in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游富凱(Fu-kai Yu)

关键词

勸戒鴉片 ; 《煙鬼嘆》 ; 俗曲(時調) ; 行當表演 ; Quitting Opium ; Yan Gui Tan ; Popular Tunes ; Roles Performance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7 / 01 / 01)

页次

79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845年薛印軒在北京編演的《煙鬼嘆》,是第一齣以「勸戒鴉片」為題材,且歷經舞臺實踐的新戲,該劇以「新編戲」的姿態標誌著其在晚清戲曲舞臺上的重要性。然而,對於這齣戲的演出內容與形式,學界卻始終呈現眾說紛紜的現象。本文藉由蒐集到的數種《煙鬼嘆》文本進行比對,發現1845年以後的《煙鬼嘆》實際上存在三種不同的情節模式。本文認為,《煙鬼嘆》在文本生成與衍變的過程中,一方面受到同樣以「時新」為特色的俗曲(時調)影響;另一方面,原以老生唱工為主的《煙鬼嘆》,至清末民初轉為以丑行表演為主。此現象也凸顯《煙鬼嘆》在晚清戲曲舞臺上的發展態勢,實際上深受演員行當的表演技藝影響。

英文摘要

In 1845 the famous actor Xue yin xuan(薛印軒) created a new plays Yan Gui Tan(《煙鬼嘆》) in Beijing. It is the first play about the subject of "quitting opium" in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of the Qing Dynasty. Yan Gui Tan was famous for its "new" in late Qing Dynasty. Until now, people are still uncertain of the scripts and the form of performance. After doing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Yan Gui Tan and found out there were three different versions of plot. I belie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y was affected by two factors. One is Popular Tunes(俗曲(時調))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w" features as Yan Gui Tan ; The other is the leading role of Yan Gui Tan was played from the "senior male"(老生) to "comedian"(丑), We can say that Yan Gui Tan was adapted by many actors with every performan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早稻田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全文資料庫」: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furyobunko/index.html。查詢日期:2016年4月6日。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furyobunko/index.html
  2.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雙紅堂文庫」:http://hong.ioc.u-tokyo.ac.jp/aboutdb_chinese.html。查詢日期:2015年8月20日。http://hong.ioc.u-tokyo.ac.jp/aboutdb_chinese.html
  3. 中華圖書館編印。年代不詳。《彙訂戲考》第三集。收藏於北京大學圖書館保存本閱覽室。
  4. 《申報》
  5. 《天津白話報》
  6. 《大公報》
  7. 「孔夫子舊書網」:http//book.kongfz.com/18355/395539910/?ref=search。查詢日期:2016年4月12日。
  8. 《圖畫日報》
  9. 《天津中外實報》
  10. 《京話日報》
  11. (2011)。清末時新小說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2001)。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編輯(2001)。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4.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0)。中國戲曲志.天津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5.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4)。中國戲曲志.北京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16. 王芷章(2002)。中國京劇編年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7. 王森然、《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會編(1997)。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8. 北京市藝術研究所、上海藝術研究所(1999)。中國京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9. 朱慶葆、蔣秋明、張士傑(1995)。鴉片與近代中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 佚名輯(1977)。五十年來北平戲劇史料。臺北:廣文書局。
  21. 李元皓(2008)。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臺北:國家出版社。
  22. 李秋菊(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23. 李家瑞(1990)。北平俗曲略。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4. 周貽白(2007)。中國戲劇史長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5. 林仁昱(2011)。廿世紀初中國俗曲唱述人物。臺北:里仁書局。
  26. 林幸慧(2008)。由〈申報〉戲曲廣告看上海京劇發展:一八七二至一八九九。臺北:里仁書局。
  27. 阿英(1960)。晚清文學叢鈔.說唱文學卷。北京:中華書局。
  28. 海震(2003)。戲曲音樂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9. 張月中編(1993)。中國古代戲劇辭典。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30. 張啟豐(2008)。中研院史語所《俗文學叢刊》介紹。文資學報,2008(4),163-173。
  31. 張詩崎(2014)。從《圖畫日報》管窺清末民初戲評特點。戲劇之家,2014(2),27。
  32. 陳大康(2013)。論傅蘭雅之「求著時新小說」。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3(3),1-14。
  33. 陶君起編(1963)。京劇劇目初探。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4. 傅謹編(2013)。京劇歷史文獻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
  35. 傅謹編(2011)。京劇歷史文獻彙編。南京:鳳凰出版社。
  36. 湯一介(2013)。文史新瀾。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37. 黃仕忠編(2013)。清車王府藏戲曲全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38. 楊世驥(1978)。文苑談往。臺北:華世出版社。
  39. 趙展(2000)。滿漢合璧劇本《煙鬼嘆》芻議。滿語研究,2000(2),99-105。
  40. 齊如山(2008)。京劇之變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41. 齊如山(2010)。齊如山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42. 劉琦(2012)。晚清「新小說」之先聲—讀《清末時新小說集》。北華大學學報,2012(3),72-75。
  43. 廣雅出版公司編輯部編(1982)。鴉片戰爭文學集。臺北:廣雅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24)。宴飲.演劇.煙癮:1900年前後伶人與鴉片關係之演變。戲劇學刊,40,4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