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身體「原點」:九○年代臺灣劇場的身體訓練與劇場人類學

并列篇名

Archetype of Body: Theater Anthropology and Training on Taiwanese Theater in the 90s

作者

林乃文(Nai-Wen Lin)

关键词

身體原點 ; 劇場人類學 ; 溯源技術 ; 九○年代臺灣劇場 ; Archetypes of body ; Theatre Anthropology ; Sourcing techniques ; Taiwanese Theater in the 90s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9 / 07 / 01)

页次

99 - 1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一九九○年代的臺灣前衛劇場,湧起一波以身體取代語言敘事成為表演主體的實驗熱潮。受到人類學式劇場「溯源」觀念及方法的影響,迎之以本土文化的時代思想加溫,以及文化內在深層結構的轉譯,形塑為某種尋找「原點」的身體觀。本文從當時小劇場導演陳梅毛的身體論述,和優劇場、金枝演社、江之翠劇場、光環舞集的舞台實踐,分析這種身體「原點」身體觀的特徵,從而行動者各自解讀及各自造「象」,形塑了九○年代臺灣劇場身體實踐上某種整體特徵。

英文摘要

Taiwan's Avant-Garde theatre in the 90s attempted to substitute body performance for narrative-based drama. Encouraged by the emphasis upon the local subjectivity and influenced by the anthropology-based training method as to trace back the origin of body, this attempt developed into a collective search for the archetype of body, and the rendition of pre-expressivity became the common language among performers.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how theatre practitioners negotiated cultures and established their own styles of archetypical body by translating, be it appropriate or not, Growtowski's Sourcing techniques. As a result, the (mis) readings of archetypical bodies not only generated different "facades", but also reflected the myths of the archetype of body from the multi-perspectiv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Artaud、 Antonin,劉俐(譯)(2003).劇場及其複象.台北:聯經.
  2. Balme、 Christopher,耿一偉(譯)(2010).劍橋劇場研究入門.台北:書林.
  3. Barba, Eugenio(1999).Land of Ashes and Diamonds : My Apprenticeship in Poland ; Followed by 26 Letters From Jerzy Grotowski to Eugenio Barba.Aberystwyth:Black Mountain Press.
  4. Barba、 Eugenio,Savarese, Nicola,丁凡(譯)(2012).劇場人類學字典:表演者的祕密藝術.台北:書林.
  5. Heidegger、 Martin,孫周興(譯)(1993).走向語言之途.臺北:時報文化.
  6. le Breton、 David,王圓圓(譯)(2010).人類身體史和現代性.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7. Merleau-Ponty、 Maurice,姜志輝(譯)(2005).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8. Richards, Thomas(1995).At Work With Grotowski on Physical Actions.London:Rouledge.
  9. Shaner, David Edward(1985).The Bodymind Experience in Japanese Buddhis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0. Wolford, Lisa(ed.),Schechner, Richard(ed.)(1997).The Grotowski's Sourcebook.New York:Routledge.
  11. 王墨林(1997)。讓身體落實—舞蹈、小劇場的身體。表演藝術,52,48-50。
  12. 王墨林(1990).都市劇場與身體.臺北:稻鄉.
  13. 余舜德(編)(2008).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
  14. 余德慧(2006).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心靈工坊.
  15. 余德慧(2014).宗教療癒與人文身體空間.臺北:心靈工坊.
  16. 余德慧(2014).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臺北:心靈工坊.
  17. 吳全成(編)(199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1986-1995 台灣小劇場,臺北:
  18. 李亦園(編)(2000)。氣的文化研究:文化、氣、傳統醫學學術研討會,臺北:
  19. 李昱伶(2014)。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20. 李清良(2006)。中國身體觀與中國問題──兼評周與沈《身體:思想與修行》。哲學動態,5,21-27。
  21. 紀金慶。2018。〈找到準心方位開第一槍的人:胡塞爾的現象學精神〉,《香港哲學01》,最後更新日期:2018 年 4 月 12 日。https://is.gd/dj6tG0。
  22. 紀蔚然(2017).別預期爆炸:洪席耶論美學.臺北:印刻.
  23. 馬森(2006).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臺北:聯合文學.
  24. 高行健,方梓勳(2010).論戲劇.臺北:聯經.
  25. 張育嘉(2007)。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26. 張佳棻(2009)。人子劇團:孤獨的表演者。戲劇學刊,9(1),21-38。
  27. 望萬里。2017。〈存有與此在〉,《香港哲學01》。最後更新日期:2017-02-14 17:13)。https://is.gd/OEoChK
  28. 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29. 陳世雄(2013)。戲劇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方法。文藝研究,2013(1),81-91。
  30. 陳明才(1988)。臺北,國立藝術學院。
  31. 陳雅萍(2012).主體的叩問:現代性.歷史.台灣當代舞蹈.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2. 陳雅萍(1997)。尋找東方──十年來台灣舞壇身體風潮之初探。表演藝術,52,35-41。
  33. 黃子華(2010)。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34. 黃俊傑(2007).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5. 楊婉怡(2002)。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葛羅托斯基體系在臺灣小劇場的刻痕與流變。表演藝術,111,14-17。
  36. 楊儒賓(1993).中國古代思想的氣論與身體觀.臺北:巨流.
  37. 葉根泉(2016).身體技術作為工夫實踐:六〇到九〇年代臺灣現代劇場的修「身」.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8. 葉素伶(2004)。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39. 劉昶讓(2007)。臺北,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
  40. 劉靜敏。1992。〈中國人的身體與戲劇新型態的探索—訪劉靜敏談「優」劇場〉,《民眾日報》11 月 30 日,23 版。
  41. 厲復平(2009)。再探葛羅托斯基劇場實踐與理論。戲劇學刊,9(1),7-20。
  42. 蔡珠兒。1989。〈《鍾馗之死》撼動劇場〉,《中國時報》11 月 7 日,20 版。
  43. 錢穆(1998).靈魂與心.臺北:聯經.
  44. 鍾明德(1999).舞道:劉紹爐的舞蹈路徑與方法.台北:時報出版.
  45. 鍾明德(2007).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臺北: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