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祭祀演戲到商業戲劇-十九世紀末的臺北經驗

并列篇名

From Ritual Theater to Commercial Theater-Taipei Experiences of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

許書惠(Shu-Hui Hsu)

关键词

在臺日人 ; 中國戲班 ; 寄席 ; 劇場 ; 興行 ; Japanese in Taiwan ; Chinese troupe ; yose ; theatre ; kougyou

期刊名称

戲劇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20 / 07 / 01)

页次

67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臺北地區為主要範圍,透過方志、報紙等史料的整理,考察十九世紀末臺灣戲劇的發展經驗。相關經驗以日本領有臺灣的1895年為分野,探討此前祭祀演戲體系如何型塑臺灣觀眾對戲劇的認知,以及此後由日本人所導入的商業戲劇其形成及發展的脈絡,並探討臺灣觀眾面臨商業戲劇的初次經驗。日治初期,隨著在臺日人的社會形成、穩定、逐步開放的進程,日式商業表演娛樂和劇場也跟著出現、茁壯與多元發展,從臨時性到常設型的表演場所,從寄席演藝到戲劇表演,再到劇場的建立。這時期以表演類型的豐富、代表性藝人的產生、劇場的確立等特徵,反映商業戲劇在臺灣落地的進程。本文以十字館為例,討論十九世紀末日式商業劇場在臺北發展的脈絡。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e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drama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rough the survey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local ethnographies and newspapers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Taipei. It investigates how the system of rural sacrifice-based ritual theater shaped the Taiwanese's perception of drama before 1895, and the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after the Japanese colonized Taiwan as well as the Taiwanese's experiences of the commercial theatre when they first encountered with i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Japan's colonization,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stabilization and gradual opening up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in Taiwan, Japanese commercial entertainments and theaters emerged, thrived, and diversified. The performance venues evolved from being temporary to permanent, ranging from yose (寄席) to gekijou (劇場), the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atre building. The parameters by which its development can be measured include the abundance of performances in kind, the emergence of representative performer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aters and so on, Joujikann (十字館) will serve in this paper as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theater in Taipei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石婉舜(2012)。高松豐次郎與臺灣現代劇場的揭幕。戲劇研究,10,35-68。
    連結:
  2. 《臺灣日日新報》
  3.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4. 《臺灣新報》
  5. The North China Herald
  6. Lafayette College Libraries. Digital Scholarship Services.https://dss.lafayette.edu/
  7. Leiter, Sasmuel L.(1997).New Kabuki Encyclopedia: A Revised Adaptation of Kabuki Jiten.Westport, Conn:Greenwood Press.
  8. 刀根為次郎。1922。《樂しき臺灣》。臺北:出版單位不詳。
  9. 上田元胤、湊靈雄。出版年不詳。《臺灣士商名鑑》。出版地不詳:にひたか社。
  10.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 GIS 專題中心。臺灣百年歷史地圖。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11. 片岡巖。1921。《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12. 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臺北:稻鄉.
  13. 王慧瑜(2010)。日治初期臺北地區日本人之居住問題─以官舍和租屋為中心(1895-1905)。臺北文獻,173,177-213。
  14. 守屋毅(2014)。近世芸能興行史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15. 朱景英(1958).海東札記.
  16.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
  17. 岡田謙。1938。〈臺灣北部村落に於ける祭祀圏〉。《民族學研究》4(1): 1-22。
  18. 林屋辰三郎(1986)。「座」の環境。東京:淡交社。
  19. 林美容(2006).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
  20. 林鶴宜(2015).臺灣戲劇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1.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
  22. 邱坤良(1982)。臺灣近代民間戲曲活動之研究。國立編譯館館刊,11(2),249-282。
  23. 邱坤良(2008).飄浪舞臺:臺灣大眾劇場年代.臺北:遠流.
  24. 風山堂。1901。〈俳優と演劇〉。《臺灣慣習記事》1(3): 23-30。
  25. 原房助編輯。1932。《臺灣大年表》。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
  26. 徐亞湘(2006).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傳藝中心.
  27.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
  28. 徐亞湘(2006).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南天.
  29. 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https://hyerm.ntl.edu.tw:3132/cgi-bin/gs32/gsweb.cgi。https://hyerm.ntl.edu.tw:3132/cgi-bin/gs32/gsweb.cgi
  30. 張啟豐(2004)。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31. 連橫(1963).雅言.
  32. 郭千尺(1956)。日據初期北市社會剪影。臺北文物,5(1),53-65。
  33.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
  34. 陳耕(2013).閩南民間戲曲的傳承與變遷.北京:人民.
  35. 葉龍彥(1994)。臺灣最早的電影院。電影欣賞,20(1),100-109。
  36. 漢珍數位圖書。漢珍數位圖書。臺灣日日新報及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整合檢索平台。https://elib.infolinker.com.tw/login_rrxin.htm。https://elib.infolinker.com.tw/login_rrxin.htm
  37. 緒方武歲編。1944。《始政五十年臺灣草創史》。臺北:新高堂。
  38.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1959).臺北市志稿.卷十.雜錄.文徵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39.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7).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藝術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0. 蔡蕙頻(2014)。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41. 鄭麗榕(2020).文明的野獸:從圓山動物園解讀近代臺灣動物文化史.臺北:遠足文化.
  42. 戴月芳(2012).臺灣大家族.臺北:臺灣書房.
被引用次数
  1. 李思漢(2022)。竹本大隅太夫的台灣巡演與日治初期「義太夫節」在台灣的發展。臺灣文學學報,40,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