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傳統漢人墳墓的墓作變貌與文化意義

并列篇名

The Change of Han People's Traditional Tomb-Building Techniques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aiwan

DOI

10.29777/JCR.200907.0001

作者

廖倫光(Lun-Guang Liao);黃俊銘(Jun-Ming Huang)

关键词

墳墓 ; 公墓 ; 墓作 ; 二次葬 ; 文化意義 ; Graves ; Cemeteries ; Tomb-building Techniques ; Secondary Burial ; Cultural Significance

期刊名称

文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9 / 07 / 01)

页次

1 - 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為解決來自社會的、墓地環境及技術供需的動態性需求或衝突,臺灣漢人墓作具體展現的概念,包括公墓用地越來越有限而墳墓施作更加的富變化;傳統葬俗接受了包括祖塔在內的新式墓作;以及將經營祖墳視為敦睦宗族的思維。墓作常有創見與轉變的臺灣傳統漢人墳墓,其根深柢固的且具活力的文化意義,主要在於相對葬地不足及火葬盛行的衝擊,為了妥善保存先人屍骨而促使傳統葬法持續流傳;以及在積極維護祖墳的概念下,追求繁飾的與頻繁修墓的社會態度。本文將選擇長時期存在的,及目前尚有後裔祭掃的傳統墳墓做為研究對象。並從公墓與祖墳的互動經驗、墓作技術的施作項目與發展、從簡樸到繁飾的墓作思維等面向,提出臺灣漢人墳墓如何的流傳與適用於當下的敘述。

英文摘要

In order to solve the dynamic requirement and conflict from the society, the tomb environment, and techniques, Han people's tomb-building techniques in Taiwan display general concepts such as more and more limited public graveyard and more and more updated tomb building. The traditional burial custom accepts new tomb building such as ancestral pagodas. The management of ancestral tombs is taken as the thought of promoting friendly relations with relatives.Judged from the change of Han people's traditional tomb-building techniques in Taiwan, the rooted and animated cultural significance results from the shock of deficient graveyard and prevailing cremation. In order to preserve ancestors' remains well, traditional burial is passed down. Besides, people attempt to conserve their ancestral tombs with the social attitude of the emphasizing decorations and renovating the tombs frequently.The selected subjects of the essay are traditional tombs which have existed for a long time and still been worshiped and swept by the descendents. It describes how Han people's tombs in Taiwan are passed down and suitable for the present age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tombs and ancestral tombs, the building items and development of tomb-building techniques, and the process from simple tomb-building thoughts to complex on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鈴木清一郎1934 《臺灣舊慣冠婚葬祭與年中行事》。臺北:南天書局。
  2. (1991)。墓政管理論述專輯。臺北:內政部。
  3. 佐倉孫三1903 《臺風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107 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 呂子振1922 《家禮大成》,1735 楊鑑重校本。臺北:竹林書局。
  5. 曾景來1939 《台灣宗教與迷信陋習》。臺北:南天書局。
  6. (1958)。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 不著撰者(1963)。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8. 不著撰者(1961)。臺灣私法人事篇。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9. 不著撰者(1963)。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不著撰者(1964)。臺案彙錄庚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1. 不著撰者(1962)。新竹縣制度考。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2. 不著撰者(1957)。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3. 尹一勺(2001)。地理四祕全書。臺北:武陵出版公司。
  14. 王鴻楷(1995)。台閩地區喪葬活動空間之硏究。臺北:內政部民政司。
  15. 王雙懷(2000)。荒塚殘陽:唐代帝陵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6. 何彬(1995)。江浙漢族喪葬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7. 吳瀛濤(1987)。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18. 完顏紹元(2006)。風水。香港:萬里機構。
  19. 宋航(2006)。古墓。重慶:重慶出版社。
  20. 李匡悌(2002)。國立清華大學新校區雞卵面公墓清理及遷移:歷史考古學監控及搶救計劃。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1. 具聖姬(2003)。漢代人的死亡觀。北京:民族出版社。
  22. 周建新(2007)。江西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周凱(1961)。廈門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4. 邱彥貴(2008)。96 年度福佬客田野調查。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5. 洪惟仁(1986)。臺灣禮俗語典。臺北:自立晚報社。
  26. 唐贊袞(1958)。臺陽見聞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7. 徐福全(1999)。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自行出版。
  28. 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9. 莊英章(1990)。從喪葬禮俗探討改善喪葬設施之道。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30.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1. 陳朝龍(1962)。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2. 陳華文(2007)。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33. 陳壽(2001)。三國志‧魏書‧文帝紀。臺北:廣達文化出版。
  34. 黃文博(1992)。台灣冥魂傳奇。臺北:臺原出版社。
  35. 黃有志(1991)。社會變遷與傳統禮俗。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36. 黃有志、鄧文龍(2002)。環保自然葬概論。高雄:黃有志。
  37. 黃典權(1966)。台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8. 黃逢昶(1960)。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9. 葉倫芳(2007)。五美傳遠。桃園:自行出版。
  40. 葉濤、吳存浩(2002)。民俗學導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41. 廖倫光(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
  42. 廖倫光(2005)。從土墓到祖塔構築的原型與變形研究。基礎造形、環境視覺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43. 廖倫光、殷可馨(2002)。清代竹塹地區的墓區經營。竹塹文獻雜誌,25
  44. 臺灣省政府民政廳(1984)。婚喪喜慶範例研討會論文集,南投:
  45. 臺灣慣習研究會(1993)。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
  46. 趙九峰(1998)。地理五訣。臺北:武陵出版公司。
  47. 劉枝萬(1994)。臺灣中部碑文集成。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8. 蔣元樞(1970)。重修臺郡各建築圖說。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9. 談愷(1990)。廣東通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50. 謝金鑾(1962)。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次数
  1. (2018)。看不見的歷史文獻──由新店第一公墓墓碑看在地家族的發展軌跡。臺灣風物,68(3),18-44。
  2. (2019)。歷史縮影:由埔里墓作文化看族群與家族關係。臺灣文獻,70(3),8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