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在地化社區營造與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發展

并列篇名

The Analysis of Local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olicies in Taiwan

作者

柯一青(Ko, Yi-Ching)

关键词

全球化 ; 社區 ; 社區總體營造 ; 在地化文化產業 ; 文化創業產業 ; Globalization ; Community ;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期刊名称

文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6 / 12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臺灣社會在經過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改變後,人們開始追求精神交流及心靈充實,過去以經濟發展為重的生活方式已漸讓人感到失落,反而懷念起往日以鄰里、宗親、同庄或同姓所聯繫的社區(community)型態,繼而造就臺灣社區總體營造(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運動興起的契機,也喚起創造新地方文化產業的力量。然而,已經失去的凝聚力與地方文化要再找回實在不易,如何創造或創新在地化文化產業(local cultural industry)的實踐已成為十分重要的事。社區地方文化產業若未有其特殊性與創意,社區則易被外來商業行為而破壞,甚至造成原有住民的離開,變成充斥外來投資客的商圈。故在地化文化創意產業並非仿效即可,居民在社區在地化文化圈裡的角色,也該更積極建立起自己社區文化特色,雖同樣是以聚集產業引入經濟及商業活動,在自主社區的基礎中,則會有著不同實踐意義。缺少社區的基礎下,就易隨著政經社會的變遷而頹敗,在地文化也易被仿效或替代。本文擬梳理臺灣社區營造政策的發展及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論述轉變的過程,並對臺灣實踐文化創意產業的方法提出建議。

英文摘要

After the globalization change of the Taiwan society, people began to pursue the spiritual interaction and spiritual enrichm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riented lifestyle in the past has gradually made people feeling lost and starting to miss the past community patterns of neighborhood, clan, village, or the same surname. Then it brings up the Taiwan community building movement opportunity and also evokes the power of the creation of new local cultural industries. However, the lost cohesion and local culture are not easy to retrieve again. How to create or innovate new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practice has become a matter of extreme importance. Without its particularity and creativity in the local community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ommunities are susceptible to be damaged by the external commercial behaviors, even result in the departure of the original residents, and then it becomes the business district flooded with external investors. Therefore, the localiz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cannot just imitate. The residents' role in the community localized cultural circle is to be more active to establish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it is the same as gathering industry introducing th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activ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autonomous communities, there will be differ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acking the basis of community, it can be decadent 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ociety. Local culture is also susceptible to be imitated or substituted. This article aimed to depict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 communities building policies and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ssertion change. Also, provides the suggestion for the approach of Taiwan practi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經濟部網站 2017 年 2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moea.gov.tw/
  2. Harrison, B.(1994).Lean and Mean: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Corporate Power in the Age of Flexibility.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Basic Books.
  3. United Nations(1955).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
  4. 于宗先(2001).台灣土地問題.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5. 王宏仁(主持),李盈慧(主持),李美賢(主持),龔宜君(主持),洪敏秀(主持),林開忠(主持)(2005).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資料編纂及教師研習營第一場手冊.臺北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6. 王惠君(譯),西村幸夫(1997).城鄉魅力俱樂部.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7. 申學庸(1994)。文化建設與社會倫理的重建。社會教育年刊,46,63-67。
  8. 行政院(2002)。行政院 2002 《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臺北市:行政院。
  9.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13 《101 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 年 3 月 22 日。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
  10. 行政院主計總處 2000 《家庭組織型態》,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2017 年 3 月 8 日。取自 https:// www.dgbas.gov.tw
  11. 吳貞儀(2007)。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專班。
  12. 李天鐸(2011).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13. 李守孔(1973).中國現代史.臺北市:三民書局.
  14. 周德禎(編)(2015).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15. 周德禎,賀瑞麟,朱旭中,李欣蓉,施百俊,林思玲,陳運星,葉晉嘉(2014).文化創意產業之個案與故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6. 林正修(1993)。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7. 林季平(2005)。臺灣的人口遷徙及勞工流動問題回顧:1980–2000。臺灣社會學刊,34,147-209。
  18. 林炎旦(2010).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經典論述.臺北市:師大書苑.
  19. 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20.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市:師大書苑.
  21. 林懿貞,王翊全(2005)。科技於文化創意產業之應用-整合行銷與品牌觀點。國教之友季刊,58(3),17-24。
  22. 郁道玲(1994)。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23. 唐學斌(1971).社區組織與社區發展.臺北市: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
  24. 夏學理,秦嘉嫄,洪琬喻,陳國政,施沛琳,謝知達,陳怡君(2016).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25. 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2、3,63-76。
  26. 馬群傑(2013).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公民參與.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27. 高隸民(1987).臺灣奇蹟.臺北市:洞察出版社.
  28.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2014)。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29. 基隆市政府(2007).社造薪火諸羅之光-嘉義市九十六年度社區營造紀實.基隆市:基隆市政府.
  30. 張正龍(2010)。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
  31. 郭秋雯(2012).韓國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與動向.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32. 郭輝勤(2008).創意經濟學.臺北市:我識出版社.
  33.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研討會暨社區總體營造中日交流展論文集
  34. 陳昭志(2011)。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
  35. 陳盈蕙(2004)。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36. 陳曉鷗(2006)。中山大學企畫管理系研究所。
  37.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臺北市:城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8. 章文欽(2005)。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39. 彭懷恩(1990).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論壇.
  40. 馮久玲(2002).文化是好生意.臺北市:臉譜出版社.
  41. 黃世輝(2001)。文化產業與居民參與。文建會 90 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論文集,臺北市:
  42. 黃秀惠(2005)。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43. 黃淑晶(2005)。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
  44. 黃順興(2000)。清華大學社會所。
  45. 黃麗玲(1995)。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6.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3).畫出心中的未來:二○一三新北市社區營造成果專輯.新北市:新北市政府.
  47. 楊沛儒(1993)。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48. 楊聰榮(1993)。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台灣的中國化。台灣文藝月刊,138,77-113。
  49. 楊瓊樺(2001)。從家庭的權力轉變談家庭決策和家務分工。南華大學社會所社會學通訊期刊,19
  50. 臺北市政府秘書處(1986).臺北市政紀要.臺北市:臺北市政府秘書處.
  51. 臺北縣政府(2007).二○○七臺北縣社區總體營造成果專輯—到社區挖寶去.臺北縣:臺北縣政府.
  52. 劉小蘭(2003)。從世界體系觀點看戰後臺灣農業勞動力問題。社會文化學報,17,124。
  53. 劉元立(編)(2005)。台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縣:
  54. 劉紀蕙(2015)。知識的生產:為何儒學?什麼政治?如何現代?。思想季刊,29,325-338。
  55. 劉新圓(2004)。國政研究報告國政研究報告,未出版
  56. 蔡孟哲、王文貞 2002 《國人家庭生活概況研析》,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2007 年 8 月 2 日。取自https://www.stat.gov.tw/public/Data/4122719144071.pdf
  57. 謝慶達(1995)。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58. 蘇明如(2016).文創與城市:論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文創觀光.臺北市:五南文化事業機構.
  59. 顧列銘(2005)。日本特色經濟動漫產業帶來巨大商機。中國經濟周刊
被引用次数
  1. 黃正宜,王麗卿(2020)。觀眾對於地方文化空間地方感之研究-以臺中市眷村文物館為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10(3),11-19。
  2. 翟治平,陳韻筑(2019)。社區文創品牌設計之行動研究-以哨船頭社區為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報,9(1),13-21。
  3. (2023)。從參與式傳播觀點探討地方文化產業與社區發展。傳播管理學刊,24(1),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