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工地如戰地:台灣營造業工殤碑的歷史敘事與集體記憶

并列篇名

Labor Sites as Battlefields: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Based on Workers' Monument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aiwan

作者

顧玉玲(Ku, Yu-Ling)

关键词

工殤碑 ; 營造業 ; 職業災害 ; 集體記憶 ; 歷史敘事 ; workers' monuments ; construction industry ; occupational injury ; collective memory ; historical narrative

期刊名称

文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8 / 03 / 01)

页次

31 - 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聚焦在營造業工殤碑的歷史探究,這些散落在公路、水庫、大樓、隧道、車站或隱或現的紀念碑,歷經日本殖民時期、國民政府來台、解嚴後三個時期,在政治經濟結構的轉變脈絡中,有什麼不同的呈現?台灣現代營造業逾百年的歷史,在政權轉換時都與軍事建構緊密相連,從殖民時期募集軍夫的包商、到戰後大批榮民組成的榮工處,戰役與勞役有延續性,公共工程的工殤碑所呈現的歷史敘事也多是禮讚犧牲,少有反思勞安。解嚴後設立的工殤碑,在資本與勞力全球化,政治鬆動與民間社運興起,是否有別於過往的歷史敘事?本研究從歷史文獻的爬梳、實地探墈後的碑文分析,探討解嚴至今三十年的建碑脈絡,並依勞、資、政三方角力的結構,初步區分為傳承型、政治型、參與型三種工殤碑模式,分析當代工殤碑再現的集體記憶。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exploration of workers' monu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re are plenty of monuments next to the roadside, reservoirs, buildings, tunnels, and railway stations. What does those monuments express based on the three periods of time based on the Japanese coloniz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ruled, and Martial Law lifted. 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Taiwan modern construction more than a century, the transition of the regime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military construction, from the colonial period to raise the military's contractors, to a large number of post-war veterans made up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ampaign and labor continuity.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s presented by the workers' monuments are mostly praising sacrifices, and rare reflections on labor safety. As to those workers' monuments built after Martial law lifted, are there historical narrative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ones because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of capital and labor, political loosening and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 explored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text of building workers' monuments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by study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alyzing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monuments after fields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tripartite wrestling from labor, capital, and government, I divide workers' monuments into three types of heritage, political and participatory types, and analyze the possibl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reproduc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宗榮(2007)。在國家權力和家族主義之間:企業控制與台灣大型企業間網絡再探。台灣社會學,13,173-242。
    連結:
  2. (2005).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1997).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 台北捷運 20 週年網頁2016 年 3 月 28 日 〈台北捷運生日快樂!邀請各界共同慶生「轉動幸福城市特展」正式開幕〉。http://20metrotaipei.nv.com.tw/newsdetail.php?no=c51ce410c124a10e0db5e4b97fc2af39。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5. 行政院工程會官網〈政府採購協定〉 。http://www.pcc.gov.tw/pccap2/BIZSfront/MenuContent.do?site=002&bid=BIZS_C09901851 。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6. 華視午間新聞專題報導2016年5月2日〈首例!捷運工人集體罹絕症!〉。 網路影音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ZEEGo2XQQ。檢索日期,2017 年 03 月 10 日
  7. Connerton, Paul(1989).How Societies Remember the Pas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8. Fairclough, G.(ed.)(2008).The Heritage Reader.Arbingdon:Routledge.
  9. Fyfe, G.(ed.),Macdonald, S(ed.)(1996).Theorizing Museums.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
  10. Halbwachs, Maurice,Ditter, Francis J., Jr.(trans.),Ditter, Vida Yazdi(trans.)(1980).The Collective Memory.New York:Harper Colophon Books.
  11. Huyssen, Andreas(2003).Present Past: Urban Palimpsests and the Politics of Memory.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Landsberg, Alison(2004).Prosthetic Memory: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Remembrance in the Age of Mass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P.
  13. Olick, Jeffrey K.,Robbins, Joyce(1998).Social Memory Studies: From ‘Collective Memory’ to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Mnemonic Practices.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4,105-140.
  14. Robterson, Jennifer(1991).Native and New Comer: Making and Remaking a Japanese Country.Berke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5. Simine, Silke Arnold-de(2013).Mediating Memory in the Museum: Trauma, Empathy, Nostalgia.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16. Young, James E.(1993).Texture of Memory: Holocaust , Memorials, and Meaning.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7. 三立新聞網2017 年 1 月 4 日 〈便利的代價…45 捷運工骨痛如針扎〉。《新聞深一度》。網路影音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2BVwLMM5c4。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18. 子安宣邦(2007).國家與祭祀.香港:新華書店.
  19. 互助營造公司(2012).台灣營造業百年史.台北:遠流.
  20.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編)(2016).邊境: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得獎作品集.台北:聯經.
  21. 王明珂(2015).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台北:允晨.
  22. 台灣民間真相和解促進會(編)(2015).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卷二:記憶歷史傷痕.新北:衛城.
  23. 外勞情報資訊站2007年4月29日〈外勞工殤紀念碑取名「四面八方」〉。 轉引 《中國時報 》。http://www.leaderex.com.tw/front/b3/b3_2-155.html。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24. 江委螗(2010)。亞洲大學社工系。
  25.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2014).流光遁影.再展風華.台北:台北市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
  26. 何玉華2016 年 12 月 1 日 〈「尋找捷運潛水夫」紀錄片揭北捷職災工人血淚〉。《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index.php/news/life/breakingnews/1904490。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日。
  27. 何培夫(2001).台灣碑碣的故事.南投:台灣省政府.
  28. 余倩如(2003)。世新大學社發所。
  29. 吳乃德(2008)。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月刊,8,39-70。
  30. 吳瑞元2015 年 12 月 27 日 〈2015 人權教育工作坊二:人權景點教學探究研習省思〉。《瑞元老師報告》部落格。http://qsirabc.blogspot.tw/2015_12_01_archive.html。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31. 李子寧(1997)。殖民主義與博物館:以日據時代台灣總督府為例。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40,241-270。
  32. 李元唐,陳幼華,林建華,王慶麟,蔡榮禎,劉國慶,劉嘉哲,戴祖明,諶家瑞,張思(2005)。台灣世曦參與捷運建設經驗 -與臺北捷運共同成長的回顧與展望。捷運技術,49,29-52。
  33. 周婉窈(2014).少年台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台北:玉山.
  34. 林楨中,王澤雄(2003).營造業重大職業災害分析—不安全行為及狀況.新北:行政院勞委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35. 林鐘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36. 金寶瑜(2005).金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
  37. 2013 年 4 月 3 日〈25淑女墓與女性勞工〉。《自由時報》讀者投書。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667412。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38. 張婉真(2014).當代博物館展覽的敘事轉向.台北:北藝大.
  39. 張隆盛,廖美莉(2003)。,財團法人國政研究基金會。
  40. 郭怡君、楊琇媖、吳麗媚、劉育豪《 關懷「殤」心,遠離「傷」心:高雄市工殤紀念碑人權教案》。http://www.nylon.org.tw/main/docs/elem3kuo.pdf 。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41. 陳佳利(2007).被展示的傷口:創傷與記憶的博物館筆記.台北:典藏.
  42. 陳其南(2010).臺.博.物.語:臺博館藏早期臺灣殖民現代性記憶.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43. 曾健民(2005).1945 破曉時刻的台灣:八月十五日後激動的一百天.台北:聯經.
  44. 曾國棟(2004).台灣的碑碣.台北:遠足文化.
  45. 曾鴻儒、黃立翔2006 年 6 月 17 日 〈偉大工程…血淚交織史〉。《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7108。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46. 港九電器工程電業器材職工會網站2009年9月13 日 〈主題:台北大廈伙伴紀念碑〉。https://forum.eeunion.org.hk/index.php?topic=1501.0。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47. 游長安(1998)。游長安等 41 人1998 《國家損害賠償申請書》。
  48. 程啟峰2008/04/02,〈高捷工殤紀念碑揭碑緬懷捷運殉職勞工〉。《大紀元》轉引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二日電。http://www.epochtimes.com/b5/8/4/2/n2068082.htm。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49. 經典雜誌(2006).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
  50. 蔣琬斯2017 年 3 月 19 日 〈高雄性別地景:從廿五淑女墓到女性勞動紀念公園〉。《自由時報》讀者投書。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319/1079834/。檢索日期,2018 年3 月 11 日。
  51. 鄭天浚,牛柯琪,吳心誠(2000)。,勞動部。
  52. 鄭雅文(編),鄭峰齊(編)(2013).職業,病了嗎?待修補的職業健康保護機制.新北:群學.
  53. 盧俊義2017 年 4 月 20 日 〈話說八田與一先生的銅像和殉工碑〉。《蘋果日報》讀者投書。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420/1101667/。檢索日期,2018 年3 月 11 日。
  54. 賴映秀2013 年 12 月 18 日 〈榮工公司敗訴卻不還資遣費,勞工:看透政府!〉。《ET today 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218/307981.htm。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55. 檜山幸夫2013 《重新審視日本的「戰死者祭奠」》。Nippon.com走進日本。http://www.nippon.com/hk/in-depth/a02402/。檢索日期,2016 年 8 月 2 日。
  56. 鍾秀梅(2011).發展主義批判.高雄:春暉.
  57. 蘋果日報旅遊中心2013-08-07 〈「鬼景點」:旗津區二十淑女公墓最誘人〉。《蘋果日報》。http://travel.ettoday.net/article/252278.htm。檢索日期,2017 年 6 月 28 日。
  58. 蘇芊玲(編),蕭昭君(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策劃)(2005).大年初一回娘家─習俗文化與性別教育.台北:女書.
  59. 顧玉玲2016 年 1 月 29 日 〈台北捷運潛水夫症工人紀念碑,是試金石,還是遮羞布?〉。《Etoday 專欄評論》。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129/639939.htm?feature=profile_014&tab_id=343。檢索日期,2018 年 3 月 11 日。
  60. 顧玉玲(2008)。勞動者的血汗印記:工殤紀念碑與歷史記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2,229-252。
被引用次数
  1. 顧玉玲(2020)。神鬼殊途:「東澳石牌公」與「旗津淑女墓」的性別分析。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