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對劉敦楨中國建築史學研究之影響初探

并列篇名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okyo College on Liu Dunzhen's Research on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作者

黃奕智(Huang, Yi-Chih)

关键词

劉敦楨 ;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 ; 滋賀重列 ; 前田松韻 ; 伊東忠太 ; 齋藤兵次郎 ; Liu Dunzhen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okyo College ; Shigetsura Shiga ; Matsue Maeda ; Chuta Ito ; Saito Torujiro

期刊名称

文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4期(2021 / 12 / 01)

页次

65 - 1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是放置在中國建築史學史之建構研究的架構中。目標是在於探究中國建築史學在初期的建構過程中,中國營造學社文獻部主任劉敦楨所扮演之角色與貢獻。為此,本文主要探討劉敦楨早期留學日本東京高等工業學校時期,所可能獲得的史學訓練與教育,以期能找出此段求學經歷,對於劉敦楨日後形成其中國建築史研究之史觀、方法與進路上的影響。從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建築科的創系科主任滋賀重列的資歷上看來,早期的課程安排上,應當有相當部分是參考美國伊利諾大學建築系的工學體系架構。而在前田松韻教授負責之建築歷史課程上,則可能參考了伊東忠太的東洋建築系統之架構,以及傳統工匠出身之齋藤兵次郎助教授的日本傳統建築構造知識體系。由於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設立初期之主要目標,便是在於培育工程實業人才,因此在建築科的課程安排上,還是偏重建築製圖、工程技術、構造與材料方面的課程,而這種對於構造與製圖上的強調與訓練,加上繼承自伊東忠太的文獻加田野的史學研究進路,以及重視傳統工匠體系的現代轉譯,或者也影響了劉敦楨於日後發展出的獨特中國建築史觀與史學研究方法。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s mainly placed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study of the early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The goal is to explore the role and contribution of Liu Dunzhen (劉敦楨), director of the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中國營造學社), in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For this reason, this essay mainly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training and education that Liu Dunzhen may have obtained during his early studies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okyo College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 in Japan,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this period of study experience may affect Liu Dunzhen to form his later historical view, method and approach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From the qualifications of Shigetsura Shiga (滋賀重列), the founding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okyo College, a considerable part of the early curriculum of the school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system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Shigetsura Shiga got his architectural degree. In the architectural history course that Professor Matsue Maeda (前田松韻) is responsible for, his historical view of architecture may refer to the Toyo Architectural System (東洋建築系統) that Chuta Ito (伊東忠太) proposed, and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ystem of Saito Torujiro (齋藤兵次郎), who was born in traditional carpenter craftsmanship. Since the main goal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Tokyo Colleg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establishment was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engineering industry, the curriculum arrangement of the architecture department still emphasizes the courses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tructure and materials. The emphasis and training on the above, coupled with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approach emphasiz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field studies proposed by Chuta Ito, and focusing on a moder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building craftsmanship, may also influence Liu Dunzhen to develop hi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in constructing Chinese architectural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陳慈玉(2003)。案牘研究與田野調查:日本東洋史學方法之一面向。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2
    連結:
  2. Fergusson, James.(1876). 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 London: J. Murray.
  3. Fletcher, Banister. (1896).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on the Comparative Method, London: B.T. Batsford and New York: C. Scribner’s Sons.
  4. Wang, Ming-Ying(1953).NY,Columbia University.
  5. Yen, Liang-Ping(2012).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
  6. 中國營造學社,1930-1945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 1~7 卷,北京:中國營造學社。
  7. 五井直弘(1976)。近代日本と東洋史學。東京:青木書店。
  8. 日本建築學會編、王貴祥(1972)。近代日本建築學發達史。東京:丸善株式會社。
  9. 王貴祥(2010)。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術之路。建築學報,2010(1 月),80-83。
  10. 伊東忠太,1906 〈東洋建築の系統及其美的価値〉,《日本美術協會報告》no. 185。
  11. 伊東忠太(1990)。清國:伊東忠太見聞野帖。東京:柏書房株式會社。
  12. 伊東忠太,1906 〈東洋建築の系統〉,《早稻田學報》,1906 年 2 月。
  13. 伊東忠太,陳清泉(補譯)(1994).中國建築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 伍大希(1991)。湖南工業教育的先驅─陳潤霖和他的楚怡學校。湘潮,7
  15. 成麗(2013)。中國營造學社測繪調查研究史述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1),60-65。
  16. 李圭之(2008)。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17. 村田治郎(1969)。東洋建築史研究的課題。建築雜誌,84(1005)
  18. 村松伸(1985)。中國建築留學記。東京:鹿島出版社。
  19.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20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大正 8 年到 9 年》,東京 : 秀英舍。
  20.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18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大正 6 年到 7 年》,東京 : 秀英舍。
  21.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21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大正 9 年到 10 年》,東京 : 秀英舍。
  22.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08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明治 40 年到 41 年》,東京 : 秀英舍。
  23.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19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大正 7 年到 8 年》,東京 : 秀英舍。
  24.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03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明治 34 年到 36 年》,東京 : 秀英舍。
  25.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17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大正 5 年到 6 年》,東京 : 秀英舍。
  26.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1907 《東京高等工業學校一覽明治 38 年到 40 年》,東京 : 秀英舍。
  27. 東南大學,2015 〈東南大學歷史沿革〉,http://www.seu.edu.cn/13/list.htm (accessed at 23/12/2015)
  28.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編)(2009)。劉敦楨先生誕辰 110 週年紀念暨中國建築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南京:
  29. 東南大學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所(編)(2013).中國建築研究室口述史 (1953-1965).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30. 邱添生(1991)。近代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
  31. 青井哲人、田中禎彦、布野修司(1996)。伊東忠太による東洋建築史の叙述形式について。日本建築學會大會演講梗概集
  32. 青井哲人、韓三健、布野修司(1994)。東洋建築への最初期の言及に関する考察。日本建築學會大會演講梗概集
  33. 南京大學,2015 〈南京大學簡史〉,http://www.nju.edu.cn/17/list.htm (accessed at 23/12/2015)
  34. 柳肅,田充義(2001)。柳士英的建築思想和日本近代建築的關係。中國近代建築研究與保護 2000 年中國近代建築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35. 柳肅,肖燦(2013)。湖南大學早期建築群-活色生香的中國近代建築史。中華遺產,2013(08)
  36. 泉田英雄(1993)。J. Fergusson 登場以前 : 東洋建築史學史研究 1。日本建築學會大會演講梗概集
  37. 徐蘇斌(2010).近代中國建築學的誕生.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38. 徐蘇斌(1994)。中國近代建築教育的起始和蘇州工專建築科。南方建築,1994(3),15-18。
  39. 徐蘇斌(1999).日本對中國城市與建築的研究.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40. 徐蘇斌(1994)。東京高等工業學校與柳士英。南方建築,1994(03),10-14。
  41. 崔勇(2016)。建築史學家劉敦楨的學術人生。傳記文學,2016(005),30-36。
  42. 常青華,沈源(2011)。中國營造學社的學術特點與發展歷。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11(2),109-113。
  43. 陳凱劭,2006 〈黃寶瑜教授(1918-2000)〉,http:// http://blog.kaishao.idv.tw/?p=295 (accessed at 23/12/2015)。
  44. 傅抱石,1925 《中國美術年表》,上海:商務印書館。
  45. 黃奕智(2014)。展示現代─1910 倫敦日英博覽會中的台灣與日本形象。2014 台灣建築史論壇「人才技術與資訊的國際交流」研討會,台北:
  46. 黃健敏(1985)。中國建築教育溯往。建築師,十一月號
  47. 黃德安(1987)。陳潤霖先生傳略。長沙文史資料,1987(5)
  48. 黃寶瑜(1961).中國建築史.中壢:私立中原理工學院.
  49. 楊苗苗(2009)。劉敦楨對中國近代建築教育的肇始與發展的影響。建築創作,2009(3),137-145。
  50. 溫玉清(2006)。天津,天津大學。
  51. 溫玉清,王其亨(2007)。中國營造學社學術成就與歷史貢獻評。建築創作,2007(06),126-133。
  52. 劉敘傑(1997)。創業者的腳印(下)記建築學家劉敦楨的一生。古建園林技術,1997(04)
  53. 劉敘傑(1997)。創業者的腳印(上)記建築學家劉敦楨的一生。古建園林技術,1997(03)
  54. 劉敦楨,1928 〈佛教對於中國建築之影響〉,《科學》第十三卷第四期。
  55. 劉敦楨(2007).劉敦楨全集.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56. 劉敦楨(1983).中國住宅概說.台北:明文書局.
  57. 鄭曉旭(2011)。湖南,湖南大學。
  58. 賴德霖(2007).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59. 賴德霖(2009)。文化觀遭遇社會觀-梁劉史學分歧與 20 世紀中期中國兩種建築觀的衝突。中國建築 60 年,北京:
  60. 賴德霖(2012).走進建築、走進建築史-賴德霖自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1. 賴德霖(2014)。經學、經世之學、新史學與營造學和建築史學-現代中國建築史學的形成再思。建築學報,Z1
  62. 錢鋒,伍江(2007).中國現代建築教育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63. 藤森照信,黃俊銘(譯)(2011).日本近代建築.台北:博雅書屋.
  64. 顧凱(2015)。童寯與劉敦楨的中國園林研究比較。建築師,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