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培養現代公民的社區大學課程連結原則之研究
|
并列篇名
|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Connected Principles of Curricula Planning in Community Colleges for Cultivating Modern Citizens
|
DOI
|
10.6151/CERQ.2009.1702.03
|
作者
|
徐敏雄(Min-Hsiung Hsu)
|
关键词
|
社區大學 ; 社區教育 ; 課程設計 ; conununity college ; community education ; curriculum design
|
期刊名称
|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7卷2期(2009 / 06 / 30)
|
页次
|
71
-
10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理想上,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不但要依循學術、藝能及社團的分類方式開授,三大類課程還要能相互連結,方能符合從私領域關懷到公共領域正義感培養的成人學習者道德感養成歷程,培養出現代公民。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社區大學三大類課程的連結,首先必須要讓學員們透過藝能課程建立自信心、安全感、信任感與同理心;之後,再藉由學術課程認識正義原則與多元文化,並培養包容與尊重的公民德行,甚至將這份同理心延伸至政治社群與全人類;最後,再於社團課程的社會服務或倡導行動中落實關懷與正義的理想。
|
英文摘要
|
Ideally, curricula of community colleges in Taiwan would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cademic courses, group activity courses and living skill courses, and the main goal of the curricula are modern citizens cultivating. According to this discourse, the key element to cultivate modern citizens is connecting three parts of the curricula with each other. First, we should create a relationship built on an understanding of mutual respect, caring, and concerns to assist one another, and to enhance learners' self-confidence and feelings of security and trust through living skill courses. Second, we should help learners to be acquainted with both justice and multicultural principles through the academic courses.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that some conflicts of values are unavoidable in pluralistic society, learners may extend their empathy to those beyond their kinship circle. Finally, through group activity courses, the learners may have opportunities to polish their problem solving skills, to care for about ot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thus to strengthen their community ties with caring and justice.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
参考文献
|
-
徐敏雄(2008)。融入式課程設計的操作策略-以社區大學爲例。當代教育研究,16(3),59-95。
連結:
-
Blumenthal-Jones, D. S.,J. L. Kinchelee (Ed.)(2004).Multiple intelligences reconsidered.New York:Clarendon Press.
-
Callan, E.(1997).Creating citizens: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liberal democracy.New York:Clarendon Press.
-
Callan, E.(1991).Pluralism and civic education.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11,65-87.
-
Giddens, A.(1992).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Sexuality, love & eroticism in modern societies.Cambridge, England:Polity Press.
-
Habermas, J.,T. Burger,F. Lawrence (Trans.)(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Cambridge, England:Polity Press.
-
Hoffman, M. L.(2000).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
-
Kymlicka, W.(2002).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Kymlicka, W.,Norman, W.,R. Beiner (Ed.)(1995).Theorizing citizenship.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Noddings, N.(1992).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
Noddings, N.(2002).Starting at home: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Rawls, J.(2001).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Rawls, J.(1999).A theory of justic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王美惠(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所。
-
任劍濤(2007)。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長春:吉林。
-
何青蓉、趙淑美(2004)。民眾對社區大學辦學理念與特色的認同:一項調查結果的啓示。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4(1),1-38。
-
李丁讚主編(2004)。公共領域在臺灣:困境與契機。臺北:桂冠。
-
林振春(2008)。社區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
林振春(1999)。臺灣社區教育發展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
林振春(1998)。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臺北:師大書苑。
-
林端(1994)。儒家倫理與法律文化:社會學觀點的探索。臺北:巨流。
-
金耀基(1992)。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
-
施怡如(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
徐敏雄、楊碧雲主編(2008)。臺北市社區大學+年回顧與前贍。臺北:臺北市教育局。
-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
教育部補助及獎勵社區大學及其相關團體要點
-
教育部補助社區大學及其相關團體要點
-
許毓渟(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
陳其南(1998)。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臺北:允晨。
-
陳其南(1992)。公民國家意識與臺灣政治發展。臺北:允晨。
-
陳明昌(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臺北:巨流。
-
黃伯威(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
-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臺北:左岸。
-
黃武雄、顧忠華主編(2004)。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臺北:左岸。
-
黃武雄、顧忠華主編(2004)。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臺北:左岸。
-
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臺北:聯經。
-
黃煌雄、黃勤鎮、趙榮耀(2003)。社區大學總體檢調查報告彙編。臺北:監察院。
-
楊碧雲、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2006)。社區學習新思維。臺北:師大書苑。
-
楊碧雲、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學會主編(2006)。臺北市社區大學的設立、發展與評析。2006兩岸成人及社區學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詹曜齊、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編(2008)。國社區大學生活藝能課程公共化系列活動:生活藝能課程核心價值(北區)論壇。臺北: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
臺北市社區大學第的課程分類與執行
-
蔡傳暉、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主編(2003)。社區大學的內在困境與願景。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研討手冊,臺北:
-
蔡傳暉、楊碧雲主編(2000)。臺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寶務運作。臺北:臺北市教育局。
-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1999)。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學術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學術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1999)。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生活藝能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生活藝能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臺北:臺北市教育局。
-
蔡傳暉、顧忠華、黃武雄(1999)。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社團活動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臺北市設置社區大學規劃研究暨試辦計畫:社團活動課程之規劃研究報告,臺北:臺北市教育局。
|
被引用次数
|
-
徐敏雄(2011)。社區大學新移民議題融入媒體技巧課程經驗之個案研究。教育實踐與研究,24(2),1-32。
-
徐敏雄(2013)。公民素養融入大學通識課程之實踐經驗研究:以「探究多元文化中的自我」課程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3),59-85。
-
(2012)。從學習者到教學者角色轉換歷程之權力分析:三位社區大學肢體運動課程講師的敘事研究。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2(2),123-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