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復健諮商對憂鬱症患者服務提供之探討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about Delivering Service to Persons with Depression by Rehabilitation Counselors

DOI

10.29950/JHKUM.200705.0010

作者

才頌潔(Sung-Jie Tsai);林昭璿(Chao-Hsuan Lin);王智弘(Chih-Hung Wang)

关键词

憂鬱症 ; 認知治療 ; 復健諮商 ; Depressive disorder ; Cognitive therapy ;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期刊名称

興國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07 / 05 / 01)

页次

167 - 1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公元2020年時,憂鬱症將名列造成人類失能疾病的第二位。憂鬱症是現代文明下的精神產物,也是各年齡層常見的心理疾病。它不但是一類高自殺率,而且也會造成社會經濟成本高度消耗的一種疾病。除了一般大眾常見的心理諮商中的認知治療外,憂鬱症患者本身還需要心理以外的支持。復健諮商-台灣一種新興的助人服務專業,嘗試融合社會工作服務模式與輔導諮商的專業訓練,提供憂鬱症患者更多、更完善的服務,提升個體之獨立自主能力,並協助憂鬱症患者能夠具備適應環境的條件,或是改變環境以配合本身的需求。

英文摘要

The WHO pointed that the depression disorders problem would be the second place of the cause of human disability disease in 2020. Depressive disorders are the psychological products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th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at all ages. It is not only a disease with high suicide rate but also high social cost consumption. Persons with depression need other supports than just the cognitive therapy which is the popular psychotherapy.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a new develop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of helping in Taiwan, tries to integrate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the social work service mode and guidance counseling to allow persons with depression a completer service so that can upward the individuals' self-reliance and assist persons with depression in adapting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m or changing i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七色光之愛(2004)。憂鬱症的生成原因。2006 年6 月15 日,取自http://www.7light.org.tw/Articles.asp?BlockName=ArtView&AC1_ID=1&AT_ID=29。
  2. 陳美香、鄧雅凌(2006)。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網。2006 年6 月11 日,取自http://w3.csmu.edu.tw/~asherly/。
  3. 呂玉娟(2005)。告別憂鬱,迎向生命的晴空。2006 年1 月8 日,取自http://www.books.com.tw/magazine/item/ability/ability0623.htm 。
  4. 侯雪珍(2006)。《健檢e櫥》多愁善感聞聲而泣,憂鬱症非今世之所稀。2006 年6 月13 日,取自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13114&category=%E5%BF%83%E9%9D%88%E8%A3%9C%E7%B5%A6
  5. 彭淑青(2005)。94 年度美國麻州地區視障機構職業重建實務工作考察報告。2006年10 月6 日,取自http://www.twacc.org/ma/9411/P1.htm。
  6. 陸汝斌(2005)。秋雨晴時淚不晴-沮喪和憂鬱。2006 年1 月17 日,取自http://www.nsc.gov.tw/_newfiles/popular_science.asp?add_year=2005&popsc_aid=130。
  7. 呂淑貞(2003)。就業輔導團體的組成及帶領。載於滕西華(主編),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頁59-62)。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8. 賴德仁(2004)。太憂鬱!調查:台灣每天8 人自殺,2 成3 父母會攜子走絕路。2006 年10月 6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2004/09/06/91-1682161.htm。
  9. 衛生署(2006)。衛生統計重要指標。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10. 賴鴻華、鄭友耀(2006)。掌握認知治療法自我處理憂鬱症。2006 年6 月12 日,取自http://health.sinchew-i.com/content.phtml?sec=900&sdate=&artid=200605292929 。
  11. 梁玉芳(2005)。排除壓力源 「憂鬱」不藥而癒。2006 月7 月2 日,取自http://forum.ctitv.com.tw/viewtopic.php?t=806&sid=1d42db6ca2a823cbbec084f22babb387。
  12. 內政部(2006)。內政統計通報。台北:行政院內政部。
  13. 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專業倫理。載於郭芳煜(主編),身心障礙者職業輔導評量手冊(頁13-18)。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14.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2006)。就業服務。2006 年6 月13 日,取自http://opendoor.evta.gov.tw/ 。
  15. Corey, G.、戴富嬌、鄭玄藏譯(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
  16. Garske, G. G.,Thomas, K. R.(1992).Self-reported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 Indexes of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following severe.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36(1),44-52.
  17. Hershenson, D.B.(1998).Systemic,ecological model for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42,40-51.
  18. Pataki, G. E.,Carpinello, S. C.(2006).Older adults; depression and suicid.New York:
  19. Riggar, T. F.(Ed.),Maki, D. R.(Ed.)(2004).Handbook of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New York:Springer.
  20. 李雅敏、林宏熾(2005)。身心障礙者心理社會復健諮商之探討與省思。轉型與發展─創造師範教育新風貌學術研討會,彰化:
  21. 柯慧貞(2002)。憂鬱症的認知心理治療─理論與技巧。學生輔導,80,68-75。
  22. 張瑋珊、鳳華(2005)。做自己的主人─現實治療法與脊髓損傷者自我決策能力之之發展。轉型與發展─創造師範教育新風貌學術研討會,彰化:
  23. 陳香凝(2003)。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24. 陳淑惠(1999)。精神疾病與平權意識的聯想。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45-49。
  25. 滕西華編(2003)。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工作手冊。台北: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
  26. 蔣世光(2005)。認識憂鬱症。繪心,5,6-11。
  27. 蘇云仙(2006)。認知治療在憂鬱症上之應用。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3,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