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王陽明「知行合一」說在道德教育上的啟示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Implications of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Wang Yang-Ming's Doctrineof the Unity of Moral Knowledge and Action

DOI

10.29950/JHKUM.200705.0013

作者

林明進(Ming-Jinn Ling)

关键词

王陽明 ; 知行合一 ; 良知 ; 道德認知 ; 道德實踐 ; conscience ; moral knowledge ; moral action ; moral education ; moral practice

期刊名称

興國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07 / 05 / 01)

页次

209 - 2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陽明「知行合一」的提出是針對明朝中期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水準低落,特別是官僚階層貪污腐敗,所思所為無非權勢財富,虛偽欺詐的情形。他的「知行合一」主要是針對當時不知而妄行與空想而不行兩種不良傾向來對症下藥的。而「知行合一」的宗旨是針對道德實踐中先知後行、知而不行的弊病而發的,其用意是在於強調道德的實踐性。陽明「知行合一」說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可析論出:首先是,人人心存善念,其內涵有:澄清道德意念與純化道德動機。其次為,人人踐履善行。其內涵有:以「道德認知」引導「道德實踐」和以「道德實踐」擴充「道德認知」。

英文摘要

Wang Yang-ming's 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moral knowledge and action” can be traced back to Mencius' theory of liang-chih (良知). Regarding the unity of moral knowledge and action, Socrates, Kant and Kohlberg has the same opinion with Wang. The implications from Wang's 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moral 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as follows: At first, that all human beings keep conscience at heart implicates to clarify moral thoughts and purify moral motives. Secondly, that all human beings practice good deeds implicates to introduce moral practice with moral knowledge and expand moral knowledge with moral practi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Coles, R.(1997).The moral intelligence of children.New York:Random House.
  2. Kohlberg, L.(1981).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 I: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New York:Harper & Raw.
  3. Kohlberg, L.(1984).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Vol. II: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New York:Harper & Raw.
  4. Kohlberg, L.(1981).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New York:Harper & Raw.
  5. Kohlberg, L.(1975).The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Phi Delta Kappan,56(10),670-677.
  6. Michele, B.(2001).Building Moral Intelligence: The Seven Essential Virtues That Teach Kids to Do the Right Thing.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Inc..
  7. 于述勝、張良才、施扣柱(2001)。中國教育哲學史。濟南:山東教育。
  8. 方克立(1997)。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
  9. 王國良(2002)。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合肥:安徽大學。
  10. 田炳述(1995)。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11. 安艾譯、Borba, Michele(2004)。MQ 百分百:開發道德智商完全手冊。台北:光啟文化。
  12. 朱秉義(1979)。王陽明入聖的工夫。台北:幼獅。
  13. 何琦瑜、鄭一青(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台北:天下雜誌。
  14.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15. 宋志明(2004)。中國傳統哲學通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16. 李振綱(2000)。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
  17. 林聰舜(1989)。道德與事功─由知行合一探討陽明思想產生歧異發展的根源。陽明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台北:
  18. 林繼平(1984)。明學探微。台北:台灣商務。
  19. 金生鈜(2003)。德性與教化─從蘇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學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大學。
  20. 柳春鴻(1989)。台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21. 柳熙星(1997)。王陽明「知行合一論」在道德實踐上的涵意。中國文化月刊,208,51-65。
  22. 唐宇元(1996)。中國倫理思想史。台北:文津。
  23. 孫寶琛(1987)。陽明心學探微。中華文化復興月刊,20(11),18-30。
  24. 秦家懿(1997)。王陽明。台北:東大。
  25. 張立文(2002)。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
  26. 張學強(2002)。拒斥與吸收─教育視域中的理學與佛學關係研究。成都:巴蜀。
  27. 畢誠(1992)。儒學的轉折─陽明學派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
  28. 郭宗斌(1998)。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
  29. 陳來(2000)。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台北:佛光。
  30. 陳靜譯、杜維明(2002)。儒教。台北:麥田。
  31. 勞思光(1987)。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
  32. 嵇文甫(1990)。左派王學。台北:國文天地。
  33. 程志華(2005)。困境與轉型:黃宗羲哲學文本的一種解讀。北京:人民。
  34. 楊祖漢(1992)。儒家的心學傳統。台北:文津。
  35. 楊國榮(1999)。良知與心體─王陽明哲學研究。台北:洪葉。
  36. 葉朗編(1998)。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北京:北京大學。
  37. 蒙培元(1998)。心靈超越與境界。北京:人民。
  38. 歐陽教(1998)。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39. 歐陽教編(1999)。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40. 談遠平(1993)。論陽明哲學之圓融統觀。台北:文史哲。
  41. 錢明(2002)。陽明學的形成與發展。南京:江蘇古籍。
  42. 鍾彩鈞(1993)。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
  43. 簡成熙編(1997)。哲學與教育─20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44. 龔寶善(1976)。德育原理。台北:國立編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