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運動休閒行為對主題遊樂園員工工作壓力影響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on Working Pressure of Employees of Theme Parks

DOI

10.6547/tassm.2007.0008

作者

郭芳琪(Fang-Chi Kuo)

关键词

主題遊樂園員工 ; 運動休閒行為 ; 工作壓力 ; employee of theme park ;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 working pressure

期刊名称

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7 / 09 / 01)

页次

150 - 1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運動休閒行為對於主題遊樂園員工工作壓力的影響,針對2004年台灣觀光年所定義之台灣地區主題遊樂園員工為研究對象,包括劍湖山世界、六福村主題遊樂園、月眉育樂世界、八仙海岸、九族文化村、小叮噹科學遊樂區、小人國主題樂園與花蓮海洋公園等8個主題遊樂園,並採用便利抽樣法進行抽樣,分析主題遊樂園員工在運動休閒行為與工作壓力因素之認知程度的差異與交互作用。研究結果發現: 一、在工作地點以劍湖山世界與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的員工佔大多數,女性員工較多,年齡在21-40歲居多,教育程度以高中職與大專院校為最多,未婚與已婚所佔比例相差不多,工作排休狀況以不定期排班輪休佔最多數。 二、運動休閒行為因素分析總共萃取出5個構面因素,分別命名為「運動優點」、「運動地點」、「運動阻礙」、「運動頻率」與「運動誘因」;工作壓力因素分析,總共萃取出4個構面因素,分別命名為「個人壓力」、「組織壓力」、「組織外壓力」與「工作場所壓力」。 三、各變數間以皮爾森相關係數表示相關程度,以運動休閒行為因素之「運動優點」與「運動誘因」及「運動阻礙」與「運動頻率」相關程度最高;工作壓力因素之「組織壓力」與「組織外壓力」相關程度最高,運動休閒行為與工作壓力因素之間影響關係以「運動阻礙」與「工作場所壓力」相關程度最高。 四、以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性別在主題遊樂園員工之差異性,女性比男性在運動休閒行為因素之「運動優點」、「運動地點」、「運動阻礙」、「運動頻率」與「運動誘因」更同意;男性比女性在工作壓力因素之「工作場所壓力」更同意。 五、一因子多變量檢定分析顯示在主題遊樂園員工運動休閒行為方面,工作地點在「運動優點」、「運動地點」、「運動頻率」與「運動誘因」;年齡在「運動優點」與「運動誘因」;婚姻狀況在「運動優點」、「運動誘因」、「運動地點」與「運動頻率」;工作排休狀況在「運動優點」、「運動地點」與「運動誘因」之分析,均達顯著交互作用;教育程度未達顯著交互作用。在員工工作壓力方面,工作地點在「個人壓力」、「組織壓力」、「組織外壓力」與「工作場所壓力」;婚姻狀況在「工作場所壓力」;工作排休狀況在「個人壓力」與「組織外壓力」,均達顯著交互作用;年齡與教育程度均未顯著交互作用。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on the working pressure of theme parks' employees. Convenience sampling was conducted to have employees from 8 theme parks in Taiwan, including Janfusun Fancyworld, Leofoo Village Theme Park, Yamay, Formosa Fun Coast, Formosan Aboriginal Culture Village, Little Ding-Dong Science Park, Window on China Theme Park and Hualien Ocean Park as respondent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employees' perceived factors of sport and leisure behavior and working pressure, the differences and interactions of these factor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1. The majority employees worked for Janfusun Fancyworkd and Leofoo Village; most respondents were female at the age of 21-40; senior high graduates and college graduates were the most; the proportion of single and married respondents were about the same; most people were off from work on an irregular basis. 2. There were five factors selected from the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of theme park employees: ”the advantage of exercise”, ”exercise location”, ”exercise obstacle”, ”exercise frequency” and ”exercise lure”; there were four factors selected from the working pressure: ”personal pressure”, ”organization pressure”, ”pressure from outside organization” and ”pressure from workplace”,. 3.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utilized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ery variance. The outcomes showed that ”the advantage of exercise” was highly relevant to ”exercise lure”; ”exercise obstacle” had the highest relevance with ”exercise frequency”; ”organization pressure” was highly relevant to ”pressure from the outside organization”. A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and working pressure, ”exercise obstacle” had the highest relevance to ”workplace pressure”. 4. Under t-test analysis, in category of the type of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female were more agreeable with ”advantage of exercise”, ”exercise location”, ”exercise obstacle”, ”exercise frequency” and ”exercise lure” than male. In accordance with factors of working pressure, male were more consent with ”workplace pressure” than female. 5. All variances operated by One-Way MANOVA in the area of the sports and leisure behavior indicated that employees' working location in ”advantage of exercise”, ”exercise lure”, ”exercise location” and ”exercise frequency”; age in ”advantage of exercise” and ”exercise lure”; marital status in ”advantage of exercise”, ”exercise lure”, ”exercise location” and ”exercise frequency”; day-off schedule in ”advantage of exercise”, ”exercise location” and ”exercise lure” all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Education wa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occurred. In the area of employees' working pressure indicated that employees' working location in ”personal pressure”, ”organization pressure”, ”pressure from outside organization” and ”workplace pressure”; marital status in ”workplace pressure; day-off schedule in ”personal pressure”, ”pressure from outside organization” all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Age and education were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s occurred.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尚憶薇(2001)。花連地區老年人休閒動機與休閒阻礙之研究。體育學報,31,183-192。
    連結:
  2. 張毓倫(2004)。休閒運動俱樂部經營管理現況及策略之探討以亞力山大、加州及中興爲例。大專體育,72,122-127。
    連結:
  3. 八大主題遊樂園簡介
  4. Cooper, C. L.,Marshall, J.(1978).Sources of managerial and whitecollar stress.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
  5. Corbin, C. B.,Lindesy, R.(1993).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Dubuque, IA:Wm.C.Brown.
  6. Gay, L. R.(1996).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Englewood Cliffs, NJ:Merrill, Prentice-Hall.
  7. Huber, V. L.(1981).Managing stress for increased productivity.Supervisory Management,26(12),2-12.
  8. Ivancevich, J. M.,Matteson, M. T.(1980).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Illinois:Scott, Foresman.
  9. Jeree, Y.(1979).Managing stress.New York:AMZCOM.
  10. Kelly, J. R.(1996).Leisure.Boston:Allyn and Bacon.
  11. Nunnally, J. C.(1978).Psychometric theory.New York:McGraw-Hill.
  12. 尤逸歆(2004)。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13. 王泠、王瑞麟、李麗瓊(1999)。運動休閒育樂營的行銷概念探討。大專體育,42,149-157。
  14. 休閒事業
  15. 左端華(2004)。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
  16. 朱明謙(2000)。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17.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18. 江欣霓(2002)。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19. 吳劍雄(1999)。工作壓力的形成與因應之道之探討-個人、組織及社會環境的三管齊上。中國勞工,996。
  20. 李世昌(2005)。主題遊樂園員工運動休閒行爲模式之研究。台北:高立。
  21. 李家聖、陳益世(1999)。高科技產業特性、工作壓力、工作滿意暨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研發技術人員爲例。人力資源學報,11,93-115。
  22. 李惠美(2002)。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科學研究所。
  23. 李靜怡(2002)。大業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24. 林立曼(2001)。國立政治公共行政研究所。
  25. 林佳蓉(2004)。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
  26.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師大書苑。
  27. 林麗娟(1998)。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
  28. 邱玫芳(1996)。高雄醫學院行爲科學研究所。
  29. 邱信憲(1994)。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30. 侯望倫(1985)。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
  31. 洪朱璋(2004)。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32. 胡信吉(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33.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2003)。研究方法。台北:學富。
  34.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35. 張郁芬(2000)。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36.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37. 張廖麗珠(2001)。「運動休閒」與「休閒運動」概念歧異詮釋。中華體育季刊,15(1),28-36。
  38. 郭盈卿(1999)。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39. 陳一銘(2005)。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40. 陳儀彰(1996)。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
  41. 曾慧如(1997)。高雄醫學院行爲科學研究所。
  42. 程紹同(198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7(4),25-30。
  43. 黃美珠(1997)。策略性行銷於體育運動休閒設施之應用。國立體育學院論叢,8(1),53-65。
  44. 黃智慧(2003)。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45. 楊淑麗(2003)。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46. 葉龍源(1998)。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研究所。
  47. 熊嘉寶(2003)。淡江大學商業管理研究所。
  48. 劉泳倫(2002)。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體育館專題報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體育館專題報告,未出版
  49. 蕭成名(2003)。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50. 賴政忠(2001)。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51.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幼獅文化。
  52. 蘇美卿(2004)。高雄醫學大學行爲科學研究所。
  53. 蘇國興(2004)。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邱若芷(2012)。屏東地區學生之健康運動概念及價值觀對運動興趣發展的關聯性影響。美和學報,31(1),163-184。
  2. 顏怡音,張琳瑩(2021)。探討遊樂園員工之情緒勞務、工作倦怠、工作滿意度之關係:以情緒智力為調節變項。餐旅暨觀光,18(1),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