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行車道使用者環境知覺與休閒行為之研究-以休閒動機為中介變項

并列篇名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Leisure Behavior of Bikeway Users: Mediating Effects of Leisure Motivations

DOI

10.6547/tassm.2013.0013

作者

黃智德(Chih-Te Huang);宋一夫(Yi-Fu Sung);湯慧娟(Hui-Chuan Tang)

关键词

自行車道 ; 休閒動機 ; 休閒行為 ; 環境知覺 ; cycleway ; leisure motivation ; leisure behavior ; environment perception

期刊名称

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卷4期(2013 / 12 / 31)

页次

297 - 3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探討:一、自行車道使用者不同參與情形在環境知覺、休閒行為與休閒動機之差異情形二、自行車道使用者環境知覺、休閒行為與休閒動機三者關聯性。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測量工具包括「休閒動機量表」、「休閒行為量表」及「環境知覺量表」,共發出280份問卷, 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61份,問卷回收率93%。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有以下發現:一、在不同參與情形方面: 參與次數對休閒行為與動機有顯著差異、何時從事自行車活動對休閒行為有顯著差異。二、環境知覺、休閒行為與休閒動機三者有顯著正向關係。三、環境知覺對於休閒行為的影響中休閒動機具有完全中介效果。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first,to discuss bikeway users' situations under various participative condition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ased on participation, recreational behaviors, and recreational motivation: seco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ikeway user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recreational behaviors, and recreational motivation, by using a leisure motivations questionnaire, a leisure behaviors questionnaire, and an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questionnaire. We distributed 280 questionnaires and received 261 responses (retrieval rate 93%). We analyzed the data by using a one-way t-test and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1) The frequency of participation caused differences in leisure behaviors and leisure motivation. The time of cycling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leisure behaviors. (2)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leisure behaviors, and leisure motivation exhibited a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3) Leisure motivation mediated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leisure behavior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李家儂(2008)。都市交通與發展從混亂到共和的經驗。土地問題研究季刊,7(1),53-64。
    連結:
  2. 經濟部技術處。(2009年7月11日) 。台灣自行車島計畫。西元2009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bikelane.org.tw/
  3. Baron, R. M.,Kenny, A. 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51,1173-1182.
  4. Beard, J. G.,Ragheb, M. G.(1983).Measuring leisure motivation.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15(3),219-228.
  5. Hoyer, M.(2003).Consumer behavior.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6. Ittelson, W. H.(1978).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0(2),193-213.
  7. Kotler, P.(2003).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8. Stebbins, R. A.(2001).New directions in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erious leisure.Lewiston, NY:Edwin Mellen Press.
  9. Walker, G. J.,Jackson, E. L.,Deng, J.(2007).Culture and leisure constraints: A comparison of canadian and mainland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39(4),567-590.
  10. 古博文(2006)。邁向「自行車島」:從「遊憩型」到「運輸型」的自行車。國民體育季刊,35(1),83-87。
  11. 危芷芬譯、McAndrew, Frank T.(2008)。環境心理學。台北縣:五南書局。
  12. 江慧敏(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
  13. 行政院體委會(2002)。,台北市:作者。
  14. 何儀琳、林柏成、姚霞芬(2009)。文化科技花園城市:新竹市觀光手冊。新竹市:新竹市政府。
  15. 何慶燕(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亞洲大學。
  16. 宋明律(2008)。戶外休閒活動新趨勢─自行車推動計畫之探討。學校體育,18(3),31-34。
  17. 宋威穎、雷文谷、沈益如(2009)。后豐鐵馬道遊客環境知覺對行為意圖之影響。運動事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8. 李靜怡(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縣,大葉大學。
  19. 周宇廷(2008)。單車酷樂部。台北市:大輿。
  20. 徐新勝(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中正大學。
  21. 張耿介、陳文長(2003)。休閒社會學。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開發。
  22. 張靜芬(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
  23. 陳英仁(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
  24. 黃金宏(2006)。騎乘自行車健康行。學校體育,16(4),103-106。
  25. 黃致潔譯、Wallack, Roy M.、Katovsky, Bill(2009)。一生的自行車計畫。台北:大家。
  26. 葉怡矜、吳崇旗、王偉琴、顏伽如、林禹良(2005)。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台北市:品度股份有限公司。
  27. 鄭素津(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
  28. 賴允荃(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中正大學。
  29. 謝大才(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30. 謝清秀(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體育學院。
  31. 顏智淵(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體育學院。
  32. 羅仁羚(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中山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黃彥翔,張伯茹(2018)。環境知覺與野餐者的休閒動機、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關係。造園景觀學報,22(4),25-47。
  2. 徐志輝、柳立偉(2016)。銀髮族投入休閒活動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5(1),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