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因應健康需求發展「漢方有氧」運動課程

并列篇名

In Response to the Health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riental Bio-Synergy Course

DOI

10.6634/JPSS-CCU.201406.18.05

作者

戴旭志(Hsu-Chih Tai)

关键词

代謝症候群 ; 坐式 ; 創意 ; metabolic syndrome ; sitting ; originality ; diabetes mellitus ; Oriental Bio-Synergy

期刊名称

文化體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8輯(2014 / 06 / 01)

页次

55 - 6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全球化文化創意與健康產業新舊交替時代裡,新世紀休閒、養生等樂活風潮,均在現代化的觀念變遷下,逐漸成熟。現代化健身運動,面對21世紀的挑戰,必須重新應對。各種傳統運動的現代形塑也必須調整,應用於現代社會所能接受的活動。現代人的靜態生活模式遽增,心血管及代謝症候群患者激增,尤其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關節炎等嚴重患者無法行走或站立,需要合適的運動來改善身體。許多慢性患者即使不良於行,為了健康仍需要合適的運動,因此發展可站立或是坐在椅子上就能運動的「漢方有氧」健身操,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與產業創新的必要性。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e originality and health industries around the world, new-age of leisure, healthy living, and lohas-life styles were gradually matured under the concept of modernization. Facing challenges of 21th century, modern fitness must be re-responded. All sorts of traditional exercises must be re-adjusted and applied to those which modern society can accept. Static life style has been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our modern lif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also have increased. Patients with severe obesity,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abetes, and osteoarthritis have difficulties walking or standing. And an appropriate exercise is what they need to improve their body conditions. Many patients with chronic medical conditions have trouble to walk or move around. For their healthy purposes, an appropriate exercise has come out and been called "Oriental Bio-Synergy". This exercise is developed for standing and sitting position, and it has certain market demand and necessit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彰化縣政府(2008)。彰化產業思想起。取至彰化縣政府,陽光彰化網址http://www2.chcg.gov.tw/book/no08/p2.htm
  2. 衛生署(2013)。101 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取自衛生福利部, 統計處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747
  3. Carroll, S.,Dudfield, M.(2004).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and Metabolic Abnormalities?.Sports Medicine,34(6),371-418.
  4. Porter, M. E.(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New York:The Free Press.
  5. Weeks, P.(2000).Benchmar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case study.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national,37(1),59-67.
  6.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2010)。2010 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臺北市: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7. 吳淑芳、Courtney, Mary、Edwards, Helen、Mc-Dowell, Jan、Shortridge-Baggett, Lillie M.、張嘉容、洪心慈(2006)。糖尿病個案自我效能增進訓練及應用。台灣醫學,10(1),115-122。
  8. 吳淑芳、李玉蟬、張嘉容、Courtney, Mary、張月玲(2007)。自我效能諮商技巧訓練於糖尿病衛生教育之運用。護理雜誌,54(1),70-77。
  9. 巫昌陽(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10. 林秋菊、謝明家、楊奕馨、莊昭華(2010)。,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1. 邱金松、謝智謀、吳志濱(1990)。臺灣地區國民休閒活動之發展。桃園:國立體育學院。
  12. 洪巧珍(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13. 胡繩武(1975)。中國摔角與日本柔道的比較研究。臺北:樺文打字印刷有限公司。
  14. 徐鋒志譯、Paul Zane, P.(2007)。財富第五波2.0加強版。臺北市:商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5. 張文榮、鄭寶菁、廖述賢、陳巧青(2007)。市場導向、TQM 與組織創新-以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為例。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 屆年會暨第13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新竹市:
  16. 張育羚(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17. 莊嘉仁(2003)。臺灣地區武術之融合與發展。國際體育史年會學表會,日本:
  18. 郭耿南(2008)。2020 健康國民白皮書技術報告。苗栗縣: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19. 陳小平(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20. 彭怡文(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縣,南華大學。
  21. 彭臺臨(2006)。臺灣地區國民運動行為與政策意涵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2. 黃仲凌(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23. 黃楨貞、鄭惠美(2005)。因應全球化的曼谷健康促進憲章。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5,139-148。
  24. 劉一民(1997)。傳統身體活動傳承策略的哲學反省-以傳統武術為例。體育研究,4,25-36。
  25. 戴旭志(2010)。中華傳統武術的現代化形塑:以臺灣創意武術經營策略研究為例。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26. 戴旭志(2013)。針對乳癌患者設計合宜運動:坐式〈漢方有氧〉。北醫百合溫馨聯誼會,8,58-60。
  27. 戴旭志(2011)。為體弱或不良於行的病患設計的運動:坐式漢方有氧運動。糖尿病衛教學會會訊,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