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林家瑩,王國慧(2016)。鉛球運動學理基礎之探討。文化體育學刊,23,65-74。
連結:
-
陳朝福(2019)。鉛球技術投擲之基礎力量與生物力學指標。運動教練科學,53,55-61。
連結:
-
彭賢德,彭賢順,彭賢勝(2003)。旋轉式鉛球投擲技術之探討。教練科學,2,102-112。
連結:
-
湯文慈,紀富宏,林德嘉(2008)。鏈球運動員之科學選材。中華體育季刊,22(3),99-105。
連結:
-
Anousaki E.,Stasinaki, A. K.,Zaras, N.,Terzis, G.,Methenitis, S.,Arnaoutis, A.,Karampatsos, G.(2018).Rate of force development, lean body mass and throwing performance in female shot-put athletes.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18(3),1699-1703.
-
Bompa, T.,Buzzichelli, C.(2015).Periodization training of sports.Toronto:Veritas Pub.
-
Gołaś, A,Maszczyk, A.,Zajac, A.,Mikołajec, K.,Stastny, P.(2016).Optimizing post activation potentiation for explosive activities in competitive sports.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52(1),95-106.
-
Hakkinen, K.(1989).Neuromuscular and hormonal adaptations during strength and power training. A review.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29,9-26.
-
Judge, L. W.,Bellar, D.,Theasher, A. B.,Simon, L.,Hindawi, O. S.,Wanless, E.(2013).A pilot study exploring the quadratic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trength to performance among shot pu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ercise Science,6(2),171-179.
-
Mishra, N.,Chahal, A.(2013).Relationship of muscle mass with anaerobic power of national level male throwers.Sports and Yogic Sciences,2(2),9-11.
-
Norton, K. I.,Olds, T. S.(2000).The evolution of the size and shape of athlete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Kinanthropometry VI: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Scientific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Kinanthropometry,Adelaide, SA:
-
Olds, T.,Maughan, R. J.(2007).Physique and performance for track and field events.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25,49-60.
-
Yohei, T.,Miyuki, N.,Toru, A.,Daisuke, K.,Kazuyuki, O.,Kensuke, … Hiroaki, K(2018).Body shape indices are predictors for estimating fat-free mass in male athletes.PLoS ONE,13(1),e0189836.
-
Young, M. A.(2001).The test decathl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athletes.Track Coach,156,4985-4988.
-
中華民國田徑協會(2010)。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2010)。國際田徑規則 2010-2011。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
王中興(1994)。談投擲運動員的選才和成績預測。政大體育,6,193-201。
-
王回民,韓敬龍(2013)。我國一級女子鐵餅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指標研究。體育世界,8,35-36。
-
王春暉,申忱(2012)。少年鐵餅運動員選材的研究。才智,5,261。
-
王效紅,張英波(2008)。我國六名優秀女子鐵餅運動員的專項能力現狀分析。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1(6),858-859。
-
王桂香,史祝梅,張兆忻(1994)。體型的遺傳與運動選材。山東體育科技,4,94-96。
-
王慶偉(2003)。男子體操運動員專項力量訓練理論探討。首都體育學院學報,15(4),41-44。
-
吳忠凱(2016)。青少年鐵餅專項素質訓練淺談。新課程,9,217-217。
-
呂昭正(2005)。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
呂新穎(2008)。投擲運動專項能力訓練的功能因素分析。四川體育科學,3,88-95。
-
李文超,李鴻江(2013)。我國優秀女子投擲項目運動員多年訓練結構特徵分析。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5(1),76-80。
-
李曉慧(2015)。中國優秀女子鐵餅選手專項素質特徵的研究。體育文化導刊,6,78-81。
-
沈衛林(2012)。兒童少年鉛球運動員選材。內江科技,2,156-157。
-
周鶴鳴,陳在頤(1986).田徑運動.台中縣:霧峯出版社.
-
林建志(2012)。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
-
林家瑩(2009)。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運動技術研究所。
-
邱俊,劉柏年,陸姣姣(2014)。大體脂超標的投擲類項目運動員成分分析和激素水平調控。體育科研,35(4),67-69。
-
夏瓊華(2008)。我國一級女子鉛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訓練水平與運動成績的研究。長沙大學學報,22(5),122-125。
-
孫游,劉世華,趙壽海(1999).中國田徑教學訓練大綱.北京市:中國田徑協會.
-
殷國泰(2000)。鏈球少年選材和基礎訓練。中國田徑,4,16-17。
-
殷國泰,殷萬軍(2002)。男子鏈球初級訓練。中國田徑,3,13-19。
-
馬俊,張霈,楊麗然,胡曉彥(2011)。不同運動員身體成分特徵。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4(6),125-130。
-
張天祥(2000)。鉛球運動員的力量訓練。寶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3),236-238。
-
張建淳,黃呈原,楊琇甯。探討活化後增能作用對於田徑選手運動表現之影響。運動教練科學,53,43-54。
-
張紹英(1994)。現代鏈球技術特點。天津體育學報,3,61。
-
張嘉澤(2013)。運動員體能訓練與檢測。科學發展,492,16-23。
-
張艷紅(2011)。世界優秀男女鐵餅運動員身體型態、年齡和最好成績特徵分析。才智,9,296。
-
許樹淵,崔凌震(2008).運動訓練醫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
陳香云(2013)。中外優秀女子鐵餅運動員身體素質指標的比較分析。安徽體育科技,34(3),41-43。
-
陳榮尉(2013)。臺北市,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
單穎,張嵐(2009)。優秀投擲運動員基礎訓練階段的訓練學特徵 - 王水琪基礎訓練實踐探討。浙江體育科學,31(3),57-60。
-
彭紅(2007)。男子鉛球運動員身體成分組成及分布不同運動水平關係的比較。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11(27),5391-5394。
-
焦建軍,康利則(2005)。影響我國女子鉛球運動員運動成績的主要身體素質及評價標準的研究。中國體育科技,41(3),47-52。
-
黃昌美(2009)。世界優秀男子鉛球運動員運動成績與身體素質的灰色關聯分析。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4(1),92-96。
-
葉憲清(2007).運動訓練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
趙雄,月王迎,許世岩,王小寧,馬德斌(2010)。我國優秀女子鉛球運動員專項身體素質評價體系在模式訓練監控中的運動研究。北京體育大學學報,33(10),115-119。
-
趙曉峰(2010)。我國優秀女子鏈球運動員專項素質訓練水平綜合評價研究。體育科技文獻通報,9,34-35。
-
劉冬冰,耿立志,包大鵬(2014)。青少年鉛球運動員身體型態特徵研究。赤峰學院學報,30(5),91-92。
-
劉海軍(2006)。體能主導類投擲項目快速力量訓練的探討。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7(4),101-102。
-
蔡冠藍,吳鴻春(2011)。中外優秀男子鐵餅運動員運動成績與身體素質的灰色關聯分析。體育科技,32(2),55-58。
-
鄭永信(2012)。臺中市,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
鄭珂威(2012)。體質人類學視角下投擲運動員身體特徵的徵選。職校論壇,13,268。
-
謝茂松(1988).投擲項目之技術分析與探討.臺北市:中華民國田徑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