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教練家長式領導與選手同儕互動關係

DOI

10.6169/NCYUJPEHR.11.2.03

作者

林子群;高三福

关键词

運動團隊 ; 正向關係 ; 負向關係 ; 人際關係

期刊名称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卷2期(2012 / 08 / 31)

页次

25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國小運動選手其教練領導行為與同儕互動關係的現況及相關情形。以新竹市國小棒球隊接受教練指導一年以上之選手,共131位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1歲,使用測量工具為「兒童版家長式教練領導量表」與「同儕互動關係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同時回歸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威權領導與同儕負向關係為正相關,預測上,對同儕正向關係與同儕負向關係有正向預測力;二、才德領導與同儕正向關係為正相關與同儕負向關係為負相關,預測上,對同儕正向關係有正向預測力對同儕負向關係有負向預測力;三、仁慈領導與同儕正向關係為正相關,預測上,對同儕正向關係與同儕負向關係皆無法有效的預測。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建議教練在指導運動員時多展現出本身的才德,在威權的運用時須謹慎小心,以避免造成負面的影響。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修廷、廖主民(2010)。運動領域中同儕關係的概念與測量。中華體育季刊,24(3),131-140。
    連結:
  2. 湯慧娟、宋一夫(2010)。教練領導行為、情緒感受與運動員領導信任。臺大體育學報,18,45-55。
    連結:
  3. 蔡英美(2006)。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6(2),347-358。
    連結:
  4. 鄭伯壎、周麗芳、樊景立(2000)。家長式領導量表: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14,3-64。
    連結:
  5. 顏肇廷、曾冠堯、高三福(2008)。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研究之探究。中華體育季刊,22(4),96-102。
    連結:
  6. 羅品欣、陳李綢(2005)。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連結:
  7. Bandura, A.(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8. Berndt, T. J.,Perry, T. B.(1986).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friendship as supportive relationship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2(5),640-648.
  9. Furman, W.,Bierman, K. L.(1984).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friendship: A multimethod study of developmental chang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5),925-931.
  10. Li, J. T.(Ed.),Tsui, A. S.(Ed.),Weldon, E.(Ed.)(2000).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London:Macmillan.
  11. Robbins, S. P.(2001).Organization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12. Weiss, M. R.,Smith, A. L.(1999).Quality of youth sport friendships: Measuremen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1(2),145-166.
  13. Weiss, M. R.,Smith, A. L.,Theeboom, M.(1996).That's what friends are for: Children's and teenagers' perceptions of peer reationships in the sport domain.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18,347-379.
  14. 卓國雄(2008)。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
  15. 徐瑞玉、盧俊宏(2001)。青少年運動友誼知覺之初步研究─以醒吾中學女子足球隊個案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9,461-472。
  16. 徐瑞玉、盧俊宏(2002)。青少年運動友誼品質量表編制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183-195。
  17. 高三福(2001)。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18. 許義雄(1989)。運動教練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觀點談起。中華體育,3(3),60-62。
  19. 陳奎熹(1994)。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20.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被引用次数
  1. 林信佑(Hsing-Yo Lin)(2022)。運動心理資本對高中運動員知覺自我運動表現影響:教練家長式領導行為的跨層次分析。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