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優秀健力運動選手準備大型競賽歷程之研究

DOI

10.6169/NCYUJPEHR.11.2.07

作者

馬上閔;謝平湍;林秀卿

关键词

生理能力 ; 心理素質 ; 專項技能

期刊名称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11卷2期(2012 / 08 / 31)

页次

69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優秀健力運動選手準備大型競賽歷程,針對選手訓練過程進行深入分析,包含選手在準備及參與大型競賽時生理準備狀態、心理素質及專項技能等相關議題,做正確且客觀之呈現,以供教練、選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研究方法採用質性方式做深度訪談,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做為訪談工具。研究對象以立意取樣方式,透過健力協會及教練推薦,選取6位健力國家代表隊選手做為訪談對象。結果發現:一、優秀健力選手賽前調整生理能力的方式:(一)作息正常睡眠足。(二)居家休閒加按摩。(三)先增後減調體重。(四)均衡飲食加營養。二、在心理素質提升方面:(一)自我超越設目標。(二)心靈寄託加冥想。(三)減低壓力降焦慮。(四)比賽關鍵必勝心。三、專項技能提升之策略:(一)遭遇瓶頸求突破。(二)依循計畫做訓練。(三)安全用藥避受傷。(四)訓練順序蹲臥硬。(五)繼續提升創顛峰。依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健力選手準備參賽時可以訂定更具科學化及標準化的訓練計畫。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翁志寬(2009)。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比賽項目─健力運動介紹。大專體育,101,9-15。
    連結:
  2. 張弘文、包怡芬(2003)。運動與體重控制。大專體育,69,162-166。
    連結:
  3. 中華民國健力協會( 2010 )。健力運動。2011 年4 月15 日, 取自http://www.ctpa.org.tw/
  4.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2000).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5. Bompa, T. O.(1999).Periodzatio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6. Robson, C.(1993).Real world research: A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and practitioner researchers.Oxford:Balackwell.
  7. Suinn, R. M.(1972).Removing emotional obstacles to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by visual-motor behavior rehearsal.Behavioral Therapy,31,308-310.
  8. Weinberg, R. S.,Comar, W.(1994).The effectivenes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in competitive sport.Sports Medicine,18,406-418.
  9. Wildman, R. E. C.,Miller, B. S.(2004).Sports and fitness nutrition.Wadswort, CA:Thomson Learning.
  10. 方興初、周家驥(1986)。上海地區世界冠軍、世界記錄創造者個性特點的初步分析。體育科學研究,8,22-24。
  11. 江金裕、余美麗(2004)。臺灣地區大專女子體操選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報,17(1),1-22。
  12. 江慧娟(2008)。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13.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國際健力規則2009技術規則手冊。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14. 李玉如(2001)。台北市,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15. 周英男(1991)。運動按摩學。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16. 林仁義(2001)。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17. 洪榮聰、謝文芳(2000)。我國大專院校跆拳道甲組選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建國學報,19(1),169-180。
  18. 馬啟偉、張力為(1996)。體育運動生理學。台北市:東華。
  19. 高德耀(1991)。不良心理的自我調節。大眾心理學,3,25-26。
  20. 張淑惠(2005)。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21. 張靜芳(2005)。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22. 曹家銘(2004)。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23. 許美智、詹貴惠(2005)。運動藥物學。高雄市:春橋田。
  24. 許樹淵(1997)。運動科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25. 郭子元(2000)。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26. 陳五洲譯、Jerry, R .T.、Nelson, J. K.(2003)。運動研究法。台中市:華格納。
  27. 陳文英(2004)。大學體育系田徑選手運動員自信心來源與教練領導行為之關係研究。高雄市:水月。
  28. 陳冠列(2006)。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29. 游鳳芸(2001)。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30. 黃景鶴(2000)。健力運動技術分析與探討。大專體育,48,144-149。
  31. 黃景鶴(2001)。健力運動蹲舉技術之經驗與探討。國立台灣體育學院學報,10,265-275。
  32. 楊鈞芪(2003)。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33. 葉重新(1997)。壓力與身心健康。國教輔導,36(5),34-42。
  34. 葉憲清(2003)。運動訓練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35.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36. 鄭金寶(2001)。怎樣瘦身最健康。台北市:文經社。
  37. 鄭景峰譯、吳柏翰譯、Thygerson, A. L.(2008)。基礎全人健康與體適能。台北市:藝軒。
  38. 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被引用次数
  1. 楊睦平,楊志顯(2022)。透過正念減壓來提升運動表現。輔仁大學體育學刊,21,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