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休閒運動課程介入對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態度與運動習慣之效益

DOI

10.6169/NCYUJPEHR.201304.12.1.11

作者

李婉萍;鄭溫暖;畢璐鑾

关键词

運動認知 ; 運動情意 ; 運動行為

期刊名称

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12卷1期(2013 / 04 / 30)

页次

110 - 1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休閒運動課程介入後對國小學童運動態度與運動習慣之效益。本研究之實施對象為新北市三重區某國小,四個班120位六年級學童;其中兩班為實驗組(58位)參與十週之介入課程,另兩班為控制組(62位)。研究評量工具包含自編之運動態度量表、運動習慣量表、課程回饋及效益問卷。研究結果發現:(一)國小學童運動態度在課程介入前,以運動認知向度得分最高分,學童皆肯定運動的好處,但於運動行為向度得分最低。(二)休閒運動課程介入後,學童整體的運動態度皆有所提升。尤其是運動行為進步幅度最高。(三)休閒運動課程介入後,增進學童的運動習慣。除了運動頻率有所增加,投入之運動時間更是倍增。本研究結論發現透過休閒運動課程介入可幫助學童建立正向的運動態度,也可以從中提升學童之運動習慣。故建議學校對於體育課之規劃,應安排豐富多元的運動課程,使學生提早養成積極正面的運動態度與習慣。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地理及區域研究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陳忠強、蔣億德(2005)。健身運動態度有關的理論模式之探討。大專體育學,81,137-144。
    連結:
  2. 章宏智、程瑞福(2010)。兒童運動參與社會心理因素對身體質量指數之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50-60。
    連結:
  3. 溫延傑、李鑑芸、陳金聲(2008)。大專校院學生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研究。臺中學院體育,5,55-63。
    連結:
  4. 劉照金、周宏室(2002)。大學生體育態度與運動技能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大專體育學刊,4(1),1-12。
    連結:
  5. 卓俊辰(2002)。體適能運動處方。教育部91 年度教師體適能護照擴大辦理研習會演講內容。
  6. 教育部(2009)。體適能常模。2011 年10 月25 日,取自:http://www.fitness.org.tw/model01.Php。
  7. Godbey, G(2003).Leisure in your life-An exploration.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8. Rosenberg, M. J.(Ed.),Hovland, C. I.(Ed.),McGuire, W. J.(Ed.),Abelson, R. P.(Ed.),Brehm, J. W.(Ed.)(1960).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An aualysis of consistency among attitude components.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9. Schuett, M.(1993).Refining measure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involvement.Leisure Sciences,15,205-216.
  10. 方進隆(1997)。健康體適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漢文。
  11. 王禎祥(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12. 江良規(1995)。體育學原理新論。台北市:台灣商務。
  13. 吳益宏、林清和、林耀豐(2009)。運動課程介入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和健康信念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5,107-129。
  14. 季力康(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15. 尚憶薇(2008)。兒童運動與休閒活動設計。台北市:五南。
  16. 林宗賢(2002)。體適能教學及文宣海報的介入對學生體適能知識、態度和運動行為效果之研究。藝術學報,71,211-225。
  17. 張文禎(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18.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19. 張淑滿(2003)。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20. 許麗芳、王瑞霞(1994)。某高職護校女生校園運動計畫介入效果之探討。護理雜誌,51(2),27-36。
  21. 郭天祥、徐欽賢、張家銘(2004)。休閒運動之功能與參與障礙之探討。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1(1),65-74。
  22. 陳仁精、鍾志強(2009)。休閒運動態度與休閒運動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雲科大體育,11,81-90。
  23. 陳文長、蔡欣延、林政德、李俊杰、葉麗琴(2006)。體育課程。台北縣:易利。
  24. 陳民修、張少熙(2007)。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就育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國北教大體育,2,166 -173。
  25. 陳東韋(2008)。大學生休閒運動態度與參與行為之研究─以慈濟大學學生為樣本。嘉大體育健康休閒,7(3),59-70。
  26. 陳挺豪(2005)。開南管理學院學生運動狀況、態度、認知之研究。通識研究集刊,7,99-116。
  27. 黃世民(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28. 黃茂發(2006)。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
  29. 黃振興(2008)。休閒教育理論與課程設計。台北縣:新文京。
  30. 黃雅玲(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班。
  31. 劉曦萍、林耀豐、林清和(2009)。教學活動介入對國小學童的規律運動行為、健康信念及運動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屏東教大運動科學學刊,5,132-151。
  32. 蔣帛芬(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運動管理學系。
  33. 蔡素琴(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類。
  34. 蔡聰敏(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
  35. 盧玫諭(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縣,輔仁大學體育學系。
  36. 顧彩媛(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亞州大學經營管理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陳麗華、畢璐鑾、高麗娟、林昕翰(2016)。不同生命週期適合從事之休閒運動。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6(2),79-104。
  2. 李雅鈴、王伯宇(2017)。自行車教育課程融入綜合活動後對學童休閒態度的影響─以屏東縣崁頂鄉三所國小之高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6(1),59-76。
  3. 張可欣、洪至祥、李金為(2017)。大專排球選手運動表現之建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4(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