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林季燕、季力康(2003)。運動動機量表之編製─信度與效度分析。台灣運動心理學報,2,15-23。
連結:
-
許建民、高俊雄(2000)。以三類型阻礙模式探討都市六年級學童運動休閒阻礙、參與阻礙與性別及自尊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3(1),41-61。
連結:
-
陳東韋(2014)。大專網球選手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1),13-28。
連結:
-
潘冠璇(2011)。激勵理論於選手運動行爲上之應用。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0,344-358。
連結:
-
Crawford, A. W.,Godbey, G.(1987).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ences,9,119-127.
-
Deci, E. L.,Ryan, R. M.(1980).The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al processe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3,39-80.
-
Elsrud, T.(2001).Risk creation in traveling - backpacker adventure narr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8(3),597-617.
-
Ewert, A.(1989).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 and theories.Columbus, OH:Publishing Horizons.
-
Ewert, A.,Galloway, S.(2001).Adventure recreation: What's new for resource managers,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recreation providers.Parks & Recreation,36(2),26-34.
-
Smoll, F. L.(Ed.),Magill, R. A.(Ed.),Ash, M. J.(Ed.)(1988).Children in sport.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
Stebbins, R. A.(2001).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hedonism: Some consequences of taking casual leisure seriously.Leisure Studies,20(4),305-309.
-
王仲凱(2008)。新時尚運動─攀岩。嘉大體育健康休閒,7(2),249-254。
-
王柏宇、莊嘉仁、潘寶石(2007)。攀岩運動與比賽之沿革與發展。屏東教大運動科學,3,51-60。
-
交通部觀光局(1997)。台灣潛在生態觀光及冒險旅遊產品研究與調查。台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
朱笠瑄(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
-
江雯晴、畢璐鑾、郭正德(2011)。臺北市樂齡游泳者休閒涉入、休閒效益與休閒阻礙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10(2),116-132。
-
何中達(2002)。攀岩運動的現況與展望。運動管理,2,25-29。
-
李潛龍(2005)。台灣地區攀岩運動發展之初探(1927~2004)。雲科大體育,8,200-206。
-
周紹忠、岑漢康(2000)。體育心理學。台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
張春興(1987)。心理學概要。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
陳明川、歐聖榮(2002)。風浪板活動參與者之體驗與環境屬性偏好之研究。台北市: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
黃芳銘(2010)。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
劉得佐(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管理學系碩士班。
-
蔡正育、黃瓊恩、吳明蒼(2012)。樂齡族群休閒運動阻礙、知覺壓力與關心情緒相關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3,173-179。
-
盧俊宏(1995)。運動心理學。台北市:師大書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