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在棒球運動中,打擊動作是最重要的技術之一,而打擊動作後的跑壘時間更會影響上壘率與出局數。目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不同打擊站姿對跑壘整體反應時間之影響。方法:實驗中招募二十名高中男子甲組棒球選手,進行平行式站法、開放式站法與封閉式站法三種不同打擊站姿打擊,每種姿勢各成功打擊三次,將球擊出後盡全力衝刺跑壘。以光柵與高速攝影機進行同步,分析打擊者擊中球、餘勢動作至啟動第一步的時間(reaction time, RT)、啟動第一步的時間至踩到一壘壘包所需時間(movement time, MT)以及跑壘整體反應時間(total responsetime, TRT)。統計採用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並以LSD法進行事後比較,本研究水準設為α=.05。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封閉式站法在RT與TRT上顯著的快於其他兩種,三種站法在MT上無顯著差異。結論:從研究結果可知,造成跑壘時間差異的主要來源為RT所造成,且觀察打擊動作影片發現,打擊者採用封閉式站法時,在擊球瞬間內側腳已同時進行啟動跑壘,因而減少了跨出第一步所需的時間。
|
参考文献
|
-
吳顥照(2003)。複合式訓練的理論與應用。中華體育,17(3),1-10。
連結:
-
莊英萬(2002)。棒球跑壘的研究及訓練。中華體育,16(4),39-44。
連結:
-
龔榮堂(2006)。球棒重量與揮棒速度及握力相關之研究。體育學報,39(1),55-63。
連結:
-
張文雄(2004,7 月30 日)。鈴木一朗。民生報,二版
-
Clark, M. A.,Luceet, S. C.(2010).NASM's essentials of sports performance training mission.Philadelphia, PA: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
Coleman, A. E.(2001).Target and recovery times for speed training in baseball.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23(6),7-8.
-
Fogt, N. F.,Zimmerman, A. B.(2014).A method to monitor eye and head tracking movements in college baseball players.Optometry and Vision Science,91(2),200-211.
-
Higuchi, T.,Morohoshi, J.,Nagami, T.,Nakata, H.,Kanosue, K.(2013).The effect of fastball backspin rate on baseball hitting accuracy.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29(3),279-284.
-
James, G. H.(1973).The biomechanics of sports techigues.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
LaBranche, M. J.(1994).Springfield, MA.,Springfield College.
-
Nakata, H.,Miura, A.,Yoshie, M.,Kudo, K.(2012).Differences in the head movement during baseball batting between skilled players and novices.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 Research,26(10),2632-2640.
-
Sage, G. H.(1995).Motor learning and control: Neuropsychological approach.Dubuque, IA: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
Schmidt, R. A.,Lee, T. D.(2005).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 (4th ed.).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
Young, W. B.,James, R.,Montgomery, I.(2002).Is muscle power related to running speed with changes of direction?.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42(3),282-288.
-
王琦正、林華韋、楊賢銘、呂學冠(2005)。各級棒球隊跑壘速與盜壘速度之比較。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進修部體育學系系刊,3,1-12。
-
吳添勝、劉強、陳億成(2007)。棒球員打擊後動作反應評估系統之研製。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6 年度,421-425。
-
李明憲、郭紘嘉、呂子平、劉峻狼(2005)。棒球不同打擊姿勢揮棒速度之比較分析研究。北台學報,28,353-362。
-
林琨瀚、陳嘉遠、黃奕銘、念裕祥(2008)。不同水準大專棒球選手打擊反應時間與手眼協調反應之分析。文化體育學刊,7,83-88。
-
林耀豐(1996)。運動對反應時間影響之探討。中華體育,10(2),113-121。
-
許樹淵(1997)。運動生物力學。台北市:合記圖書出版。
-
陳幸苹、涂瑞洪(2009)。影響棒球打擊表現因素之探討。屏東教大體育,12,340-347。
-
曾慶裕、彭文敏(2001)。棒球跑壘概念解析。大專體育,56,23-26。
-
楊清瓏(1997)。棒球打擊技術的分析與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會。
-
葉志仙、李明憲、朱峯亮(2003)。棒球聖經。台北市:商周出版。
-
鄒桂禎(1996)。棒球打擊的運動科學原理。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1),141-150。
-
劉志華(2011)。中華職棒各球隊打擊順序之攻擊指數比較。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00 年度,196-201。
-
劉志華、洪偉欽(2008)。增強式訓練效果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2),219-226。
-
蔡政霖、連佳瑩(2013)。棒球運動專項肌力特徵與訓練。台大體育,56,33-43。
-
鍾宇政(2007)。不同擊球狀況下選手跑壘速度之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6(1),93-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