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1940年代台灣「鄉土意識」的底端-從「鄉土文學論爭」到『民俗台灣』的討論
|
并列篇名
|
The Essence of Taiwanese Nativ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Native Literature Debates to "Folklore Taiwan"
|
作者
|
張修慎(Hsiu-Sheng Chang)
|
关键词
|
《民俗台灣》 ; 張文環 ; 鄉土意識 ; 民族意識 ; "Folklore Taiwan" ; Wen-Huan Chang ; native consciousness ; native consciousness
|
期刊名称
|
台灣國際研究季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0卷3期(2014 / 09 / 01)
|
页次
|
45
-
7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戰前台灣「鄉土意識」的消長,從1910年代台灣民族運動開始以來,經過幾番的變動波折。「鄉土意識」一詞,在文學和民俗學的領域中,也同樣呈現階段性的意義。1930年代初期,在台灣文學界發生的「鄉土文學論爭」中,我們可以清楚從論爭的思辨中,捕抓到台灣知識份子思考「鄉土」=「台灣」的主題性脈絡。1937年日中戰爭開始之後,台灣即進入所謂「皇民化運動」的非常時期,隨後又有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即便在此國際動盪的局勢中,同時期的台灣文化界,仍然積極進行有關「鄉土性」議題的論述。其中,文學界備受注意的就是被稱為「風俗作家」張文環作品「鄉土意識」的書寫;其他直接碰觸到「鄉土意識」議題的,還有1941年在台灣創刊的雜誌《民俗台灣》。提起作家張文環(1909-78),首先讓人想起的是作家多篇描繪台灣鄉土的文學作品。太平洋戰爭時期的1941年到1943年間,是張文環文學創作的巔峰期;問題是,1937年台灣社會正如火如荼的實施「皇民化運動」之時,台灣文化界進如此深具「地方性」及「鄉土」色彩的表達,到底與帝國強調「鄉土運動」的本質有哪些關連性?「鄉土文學」與「民俗作品」登場的時間,都是台灣在戰爭時期實施「皇民化運動」的非常時期,戰前的「去除台灣化」,是日本帝國在面臨戰爭統合的前題之下,所必須面對的主題。在此政治氛圍中,1941年之後在台灣文化界登場的「鄉土」作品顯然就不是那麼地單純。本文即是以此視點,再度探討戰前知識分子所表達「民族意識」和「鄉土意識」之間的流動與從屬的關係。
|
英文摘要
|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1910's, the vicissitude of Taiwanese "Native Consciousness" went through many alteration and obstacles. From the "Native Literature Debates" in the early 1930's, we can clearly see the subjective connection of Taiwanese intellectual thoughts of "Native" equivalent to "Taiwan." Since the outbreak of Sino-Japanese war in 1937, Taiwanese were set forced to "Kominka Movement" The most notable writer and journal regarding "Native Consciousness" were Wen-Huan Chang and Folklore Taiwan published in 1941. It's interest to find out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colorful expression of "Locality" and "Native Consciousness" by the Taiwanese cultural circle and the essence of "Native Movement" stressed by Imperial Japan. The subject of "Native Literature" and "Falk Crafts" entered at the wartime. "Eradication of Taiwanization" before the war is the main subject that Japanese Empire has to be faced on the premise of war synthesis. Under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the "Native" literary works of Taiwanese cultural circle which appeared after 1941 were obviously not a simple one.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relation of flow and subordination between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ve Consciousness" expressed by prewar intellectual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張隆志(2006)。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台灣的文化政治。台灣文學研究季刊,2,33-58。
連結:
-
高山岩男,1941。《文化類型學研究》。東京:弘文堂書房。
-
(1991)。台灣作家全集‧短篇小說卷/日據時代。台北:前衛出版社。
-
葉榮鐘,1932。〈提倡第三文學〉《南音》1 卷 8 號,頁 2。
-
岡田謙,1941。〈南進台灣〉《民俗台灣》1 卷 3 號,頁 1
-
早坂一郎,1942。〈指導者の心構へ〉《民俗台湾》2 卷 2 號,頁 1。
-
渡野安太郎,1941。〈卷頭語:宗教對策〉《民俗台灣》1 卷 2 號,頁 1。
-
中西郷市,1940。《大正翼賛読本》。東京:刀江書院。
-
森於菟,1942。〈巻頭語〉《民俗台灣》2 卷 12 號,頁 1。
-
瀧田貞治,1942。〈台湾における旧慣の存否を決するもの〉《民俗台湾》2 卷 8 號,頁 1。
-
楊雲萍,1941。〈研究と愛〉《民俗台灣》1 卷 2 號,頁 43。
-
楠井隆三,1942。〈卷頭語〉《民俗台灣》2 卷 7 號,頁 1。
-
無作者,1935。〈日本民族學會設立趣意書〉《民俗學研究》1 卷 1 號,頁 219-20。
-
無作者,1943。〈柳田國男を囲みて:大東亜民俗学の建設と《民俗台湾》の使命〉(座談会)《民俗台灣》3 卷 12 號,頁 2-14。
-
宮崎孝治郎,1942。〈卷頭語〉《民俗台灣》2 卷 6 號,頁 1。
-
無作者,1941。〈生活文化の諸問題〉(座談会)《月刊民芸‧民芸》3 卷第 5號,頁 2-21。
-
鷲巢敦哉,1941。《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台北:台灣總督府台灣警察協會。
-
国民精神総動員中央聯盟(編),1937。《国民精神総動員中央聯盟事業概要》。東京:国民精神総動員中央聯盟。
-
Anderson, Benedict、白石さや譯、白石隆譯(1997)。想像の共同體。東京:NTT。
-
川村湊(1976)。「大東亜民俗学」の虚実。東京:講談社。
-
中島利郎編(2003)。1930 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出版社。
-
末成道男編(2003)。池田敏雄台灣民俗著作集。東京:綠蔭書房。
-
田烟久男(1997)。民族學者鳥居竜藏─アジア調査の軌跡。東京:古今書院。
-
石川準吉(1976)。國家總動員史。東京:國家總動員史刊行會。
-
伊能嘉矩(1965)。台灣文化志。東京:刀江書院。
-
吉田裕編、吉見義明編(1984)。資料日本現代史。東京:大月書局。
-
成田龍一(2000)。故郷の喪失と再生。東京:青弓社。
-
成田龍一(2003)。近代都市空間の文化経験。東京:岩波書店。
-
竹村民郎(1980)。大正文化。東京:講談社。
-
佐藤康邦編、安彥一惠編(2005)。風景の哲學。東京:?????。
-
佐藤道信(1999)。明治国家と近代美術。東京:吉川弘文館。
-
吳宏明(1983)。台湾における書房教育の一考察─その実態と変遷─。木野評論,14,46。
-
吳密察(2008)。《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的台灣文化狀況,台北:
-
李南衡編(1979)。文獻資料選集。台北:明潭出版社。
-
和辻哲郎(1979)。風土論。
-
東京歴史科学研究会婦人運動史部会編(1991)。女と戦争─戦争は 女の生活をどう変えたか。東京:東京?史科?研究?婦人運動史部?。
-
松田京子(1997)。領台初期における台湾原住民調査─伊能嘉矩を中心に。台湾史研究,14,135-48。
-
柳書琴(1996)。謎一樣的張文環─日治末期張文環小說中的民俗風。第二屆台灣本土國際學書研討會論文集
-
柳書琴編、張文薰編(2011)。張文環(1909-1978)。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
洪淑苓(2011)。1950 年代台灣民俗刊物的內容取向及其意涵─以《台灣風物》雜誌暨期卷 1 至卷 9 為例。東華漢學,夏季特刊,261-94。
-
飛鳥井雅道(2002)。日本近代精神史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術出版?。
-
酒井三郎(1992)。昭和研究会。東京:中公文庫。
-
張修慎(2007)。戰爭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心中關於「民俗」的思考。台灣人文生態研究,9(2),1-20。
-
張修慎(2006)。日本「近代の超克」の思想と戦時下台湾知識人の諸相。台大日本語文研究,11,1-38。
-
張修慎(2012)。戦時下台湾における「郷土意識」と柳宗悦の「民芸思想」─雑誌『民俗台湾』と『月刊民芸.民芸』との比較─。桃山歷史.地理,47,38-67。
-
張修愼(2008)。台灣的「現代性」、「鄉土文化」與日本「近代的超克」思想。台北大學人文學院人文集刊,7
-
張修愼(2004)。台湾知識人における「大東亜共栄圏」という思想─日本同時代の「知識人」の接点─。日本学と台湾学,3,117-53。
-
野村純一編、宮田登編(1998)。柳田國男事典。東京:勉誠。
-
陳其南(1987)。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出版社。
-
陳昭瑛(1999)。台灣與傳統文化。台北:台灣書店。
-
陳艷紅(2006)。《民俗台灣》と日本人。台北:致良出版社。
-
鹿野政直(1992)。戰前‧「家」的思考。東京:創文社。
-
黃美娥(2006)。從「詩歌」到「小說」:日治初期台灣文學知識新秩序的形成。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
顏娟英(2004)。風景心境 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美術。
-
顏娟英(2004)。風景心境 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美術。
-
坂野徹(2005)。帝国日本と人類学者。東京:勁草書房。
-
関口敏美(1995)。柳田国男における「学問」の展開と教育観の形成。東京:風間書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