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日本漫畫的圖像修辭-以井上雄彥《灌籃高手》為例

并列篇名

On the Pictorial Rhetoric of the Japanese Manga: Slam Dunk's Case

作者

王松木(Song-Mu Wang)

关键词

漫畫 ; 圖像修辭 ; 多模態語篇 ; 圖像轉向 ; 社會符號學 ; manga ; pictorial rhetoric ;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 pictorial turn ; social semiotic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4 / 01 / 01)

页次

73 - 1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漫畫是一種圖文交錯的新形態文類(genre),有如紙上電影一般,以序列圖像鋪陳故事情節。順隨著「圖像轉向」的洪流,漫畫文本越來越廣受學界重視,研究範疇橫跨不同的學科-造型藝術。然而,文學及語言學領域的研究者,至今仍未對此種新興文類給予應有的關注,鮮少追問:「如何以漫畫敘述故事?」、「漫畫語篇如何吸引讀者?」本文將漫畫定位為「圖文整合的敘事語篇」,以日本漫畫(manga)的圖像修辭為研究主題,選擇廣受歡迎的運動漫畫-井上雄彥《灌籃高手》(SLAM DUNK)為分析對象,根據社會符號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及多模態語篇分析(multimodal discouse analysis)的理論與方法,試著思考下列問題:漫畫語篇的構成要件及其語義功能為何?漫畫家如何透過圖像演述故事?漫畫如何為讀者營造深刻的觀看體驗?冀望透過本文分析,一則有助於瞭解如何以圖像形式與表意功能之間的對應,解釋漫畫如何讓讀者產生共鳴與認同;一則有助於拓展研究視野,跳脫修辭學的傳統疆界-口語、文字範疇,駛入圖像的新世界。

英文摘要

Manga is a new genre interwoven with pictures and texts which, like a movie on the paper, subsequently narrates the storyline with pictures. With the pictorial turn, the manga texts are receiving more and more academic attention, and the research category covers a great variety of disciplines, such as the plastic arts. However, th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s such as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have not yet paid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new emergent genre that it should deserve, and seldom do they ask, How can we narrate the story by manga? How do the manga discourses attract the readers? The paper seeks to situate manga as the narrative discourse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icture and text, with a thematic discussion of the Japanese manga, Slam Dunk, a popular sports manga made by Takehiko Inoue. This manga serves as the object of the research with the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ttempting to think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re the constituents of the manga discourse and what are their semantic functions? How does the manga artist demonstrate the story through pictures? How does manga create a deep experience of seeing? The textual analysis helps elucidate how the pictorial form and semantic function correspond to each other on the one hand, and explain how the manga allows the readers to strike a responsive chord and recognition in the hearts of its read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helps expand the research horizon and shift the traditional boundary of rhetoric-oral speaking and linguistic rules-into a new world of pic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8)。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 東漢王充(1985)。論衡‧別通。北京:中華書局。
  3. 南宋鄭樵(1956)。通志‧圖譜略。臺北:世界書局。
  4. 丹尼爾‧卡尼曼、胡曉姣譯(2012)。思考,快與慢。北京:中信。
  5. 井上雄彥(2012)。灌籃高手完全版。臺北:尖端。
  6. 井上雄彥(2012)。灌籃高手完全版。臺北:尖端。
  7. 井上雄彥(2012)。灌籃高手完全版。臺北:尖端。
  8. 井上雄彥(2012)。灌籃高手完全版。臺北:尖端。
  9. 井上雄彥(2012)。灌籃高手完全版。臺北:尖端。
  10. 王佳銘(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11. 吉莉恩‧蘿絲、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
  12. 朱永生(2007)。多模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外語學刊,5,82-121。
  13. 朱永明(2011)。視覺語言探析—符號化的圖像形態與意義。南京:南京大學。
  14. 朱善傑(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15. 江亞軒(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16. 米歇爾、陳永國譯、胡文征譯(2006)。圖像理論。北京:北京大學。
  17. 克瑞斯、范勒文、桑尼譯(1999)。解讀影像—視覺傳達設計的基本原理。臺北:亞太。
  18. 宋育泰(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
  19. 希利斯‧米勒、秦立彥譯(2007)。文學死了嗎。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20. 李衣雲(2012)。漫畫的文化研究—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臺北:稻鄉。
  21. 李戰子(2003)。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外語研究,5,1-8。
  22. 周憲(2008)。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
  23. 威爾‧艾斯納、忻雁譯(2011)。威爾‧艾斯納漫畫教程—繪畫故事和視覺敘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
  24. 威爾‧艾斯納、盧璐琳譯(2011)。威爾‧艾斯納漫畫教程—漫畫和分鏡頭藝術。上海:上海人民美術。
  25. 洪儷庭(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
  26. 胡壯麟(2005)。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
  27. 胡壯麟(2007)。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化。語言教學與研究,1,1-8。
  28. 胡壯麟(2011)。談多模態小品中的主體模態。外語教學,4,1-5。
  29. 夏目房之介、潘郁紅譯(2012)。日本漫畫為什麼有趣—表現和“文法”。北京:新星。
  30. 徐素霞(1996)。插畫—獨立而完整的藝術。雄獅美術,302,11-17。
  31. 張佐成、陳瑜敏(2011)。多模態話語分析三大理論方法述評。中國英語教育,1,1-11。
  32. 張德祿、張競田(2012)。多模態語法建構問題探索。外語學刊,3,38-43。
  33. 許銘賢(2008)。嘉義,嘉義大學中國學文系。
  34. 陳汝東(2005)。論視覺修辭研究。湖北師範學院學報,1,47-53。
  35.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1932 年。
  36. 陳懷恩(2008)。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和解釋。臺北:如果。
  37. 麥克勞、張明譯(2010)。製造漫畫。北京:人民郵電。
  38. 麥克勞、萬旻譯(2010)。理解漫畫。北京:人民郵電。
  39. 雅特‧馬克曼、梁雲霞譯(2013)。向專家學思考。臺北:遠流。
  40. 馮丙奇(2003)。視覺修辭理論的開創—巴特與都蘭德廣告修辭研究初探。北京理工大學學報,6,3-7。
  41. 塚本博義監修、王啟華譯(2011)。漫畫聖經—最強分鏡破解技法。臺北:尖端。
  42. 瑪蒂娜‧喬麗、懷寧譯(2012)。圖像分析。天津:天津人民。
  43. 劉曉燕(2008)。修辭學視野中的視覺文化研究。深圳大學學報,3,122-127。
  44. 劉曉燕(2008)。中國視覺修辭進路。長江師範學院學報,1,53-56。
  45.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
  46. 霍奇、克瑞斯、周勁松譯、張碧譯(2012)。社會符號學。成都:四川教育。
  47. 鞠玉梅(2011)。社會認知修辭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48. 韓叢耀(2010)。圖像:主題與構成。北京:北京大學。
  49. 魏曉茹(2009)。漫畫語篇的多模態分析。藝術空間,3,259-260。
  50. 羅雙蘭(2012)。解讀美國《高等教育視覺素養能力標準》。電化教育研究,10,110-114。
  51. 羅蘭‧巴特、吳瓊譯(2005)。形象的修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52. 辻秀一、賴安修譯(2008)。〈灌籃高手〉熱血勝利學。臺北:漫遊者。
被引用次数
  1. 郭懿嫺(2019)。修辭格轉換於圖像應用之研究。書畫藝術學刊,26,161-192。
  2. 廖又生,郝宗瑜,林若馨(2019)。敍事理論、療癒與圖文傳播-以高木直子圖文書作品為例。中華印刷科技年報,2019,321-341。
  3. 張淑麗(2020)。圖像看護回憶錄與漫畫之情感修辭:查斯特的《我們不能談些更愉快的話題嗎?》。英美文學評論,36,9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