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宋人題跋之文體新變─從歐陽脩至蘇門文人

并列篇名

On the Revolution of Inscriptive Writings in Song Dynasty-From Ouyang Xiu to Su's Scholars

作者

蓋琦紓(Chi-Shu Ko)

关键词

歐陽脩 ; 蘇軾 ; 蘇門 ; 題跋 ; 古文運動 ; Ouyang Xiu ; Su Shi ; Su's scholars ; inscriptive writing ;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5 / 01 / 01)

页次

111 - 1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歐陽脩、蘇軾創作大量題跋,並在蘇門文人推波助瀾下,帶動宋人題跋書寫風氣。宋人題跋內容駁雜,雖非隨事命名,卻不拘一體,無論議論、敘事、記人、寫物皆可,具有雜文特色,亦體現古文運動對散文文體之解放。又題跋從品評文藝,涉及人物品藻,擴充至自然山水、日常器物等等,呈現文人私領域的豐富面向,流露宋代文人的性情風度、生活意趣,尚具小品性質。題跋為唐宋古文的新體文字,其吸取魏晉六朝的品藻美學,又遙啟晚明小品,其文體新變的意義不應忽視。

英文摘要

Ouyang Xiu and Su Shi were the pioneers of the classical prose movement in the North-Song Dynasty. They created abundant inscriptive writings, under the encouragement of Su's scholars; these writings became a trend in that period. The contents are varied; its names can be given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texts. However, its styles/themes are free, for instance, issues, narrations, portraits and descriptions of articles, all present characteristics of essays. It was a revolution in prose. The inscriptive writings comment on literature/art, portraits, landscapes and daily utensils. There are bountiful private relations of scholars that reveal their dispositions, manners and life aspects. New characters are inscribed on writings which adopt the aesthetics of the Wei Jin Period and the Six Dynasties, and inspired the writings of essay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significance of new prose style cannot be neglec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何寄澎(2008)。唐文新變論稿(1)─記體的成立與開展。臺大中文學報,28,69-91。
    連結:
  2. 顏崑陽(2007)。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1,1-67。
    連結:
  3. (1967)。四部叢刊初編縮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2006)。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5. 宋王安石(1988)。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6. 宋李廌(2002)。師友談記。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洪邁、明毛晉輯(1971)。容齋題跋。臺北:廣文書局。
  8. 宋范溫(1981)。潛溪詩眼。臺北:華正書局。
  9. 宋范曄、清王先謙(1991)。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秦觀、徐培均箋注(1994)。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宋張耒、李逸安點校(1990)。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宋黃庭堅、明毛晉輯(1971)。山谷題跋。臺北:廣文書局。
  13. 宋黃庭堅、劉琳點校(2001)。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14. 宋歐陽脩、李逸安點校(2001)。歐陽脩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15. 宋蘇軾、明毛晉輯(1971)。東坡題跋。臺北:廣文書局。
  16. 宋蘇軾、孔凡禮點校(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蘇軾、王松齡點校(2008)。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蘇頌、王同策點校(2004)。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19. 明吳訥(1998)。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20. 明袁中道(1976)。珂雪齋前集。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
  21. 唐韓愈、馬通伯校注(1986)。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華正書局。
  22. 梁劉勰、范文瀾注(1991)。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23. 清姚鼐、吳孟復編、蔣立甫編(2004)。古文辭類纂評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4. 毛雪(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鄭州大學。
  25. 王水照編(2000)。宋代文學通論。高雄:復文圖書出版。
  26. 任竟澤(2011)。宋代文體學研究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27. 朱迎平(2003)。宋文論稿。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8. 何寄澎(2002)。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9. 何寄澎(2002)。歐陽脩「詩文集序」之作品特色及其典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7,109-124。
  30. 兵界勇(2000)。論《唐文粹》「古文」類的文體性質與其代表意義。中國文學研究,14,1-22。
  31. 吳興人(2002)。中國雜文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32. 李澤厚(1987)。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33. 周作人(1982)。周作人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34. 柯慶明(2001)。中國文學的美感。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5. 祝尚書(1999)。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36. 張高評(1995)。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37. 張蜀蕙(2007)。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38. 曹淑娟(1988)。晚明性靈小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39. 郭英德(2005)。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0. 陳萬益(1988)。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
  41. 曾棗莊(2008)。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2. 曾棗莊編、劉琳編(2006)。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43. 童慶炳編、陶東風編(2007)。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4. 楊慶存(2007)。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文學出版。
  45. 楊曉玲(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江西大學師範大學。
  46. 葉朗(1986)。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
  47. 蓋琦紓(2009)。黃庭堅「古文」的文體新變─以「雜著」為中心之討論。文與哲,15,131-164。
  48. 褚斌杰(1990)。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9. 賴琳(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蘭州大學。
  50. 錢穆(2001)。中國文學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1. 錢穆(1978)。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朱書萱(2021)。歷史與識鑒-王世貞的書法批評及其與祝允明之異同。成大中文學報,75,7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