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文獻考述-以「卜筮類」、「丹道類」為探討對象

并列篇名

Study of Books Recorded in Hu Yi-Gui's Zhouyi Qi Meng Yi Zhuan Wai Pian - Taking Divination and Dan Tao Types as Discussion Subjects

作者

陳詠琳(Chen, Yong-Lin)

关键词

胡一桂 ; 《周易啟蒙翼傳》 ; 術數學 ; 宋元易學 ; 文獻學 ; Hu Yi-Gui ; Zhouyi qi meng yi zhuan wai pian ; figure-ology ; authenticity check ; philology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8 / 02 / 01)

页次

153 - 1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元初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依性質可分為〈內篇〉與〈外篇〉。〈內篇〉詮釋易學,〈外篇〉闡揚術數學,此書的分類可視為宋元時期術數與易學交融的一環。胡一桂不僅指出《易緯》、《京氏易傳》、《龍虎經》為後人附會之作,對其他術數典籍亦有所質問,明清學者多援用其說。〈外篇〉保存了唐宋的版本,對於術數文獻的留存頗具貢獻。〈外篇〉載錄十一部術數典籍,筆者將之分為「卜筮、丹道、擬易、圖書」四類別。其中的「卜筮類」五書:《易緯》、《焦氏易林》、《京氏易傳》、《郭氏洞林》、《衛氏元包》及「丹道類」:《周易參同契》暨《龍虎經》兩書,承襲了《周易》陰陽二分法的宇宙模型。本論文遂先針對此七部術數典籍進行作者、源流、版本、真偽等文獻上的稽考,再結合胡一桂對此七部術數典籍在文獻學方面的論述,藉此窺探唐宋的術數文獻流傳現象,以及元初學者對術數文獻的辨析。

英文摘要

The Zhouyi qi meng yi zhuan by Hu Yi-Gui, of the early Yuan Dynasty, can be divided into Nei pian and Wai pian in accordance with properties. Nei pian interpreted the Yi-ology and Wai pian the figure-ology. The classification of Zhouyi qi meng yi zhuan can be regarded as a ring of the blend of the figure-ology and Confucianism of the Sung and Yuan dynasties. Hu Yi-Gui not only pointed out that Yi wei, Jingshi yi zhuan, and Long hu jing were the far-fetched works of the later generations but also questioned about other figure-ology classics, which was agreed by most of the scholar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ai pian kept the version the same with that of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and was quite contributive to the figure-ology literatures. Wai pian recorded eleven figure-ology classics, which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i.e., divination, dan tao, imitation of Zhouyi, and diagram, by the writer of this study. There were five books belonging to divination, including Yi wei, Jiao shi yi lin, Jing shi yi zhuan, Guo shi dong lin and Wei shi yuan bao. Zhou yi can tong qi and Long hu jing fell into the category of dan tao and continued the universe model of Zhouyi's dichotomy of yin and yang. Therefor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even figure-ology classics on author, source and course, version, authenticity and so on first was conducted in the current study. And then Hu Yi-Gui's philological discussions of the seven figure-ology classics were combined with in order to look into the circulation phenomenon of the figure-ology literatures of the Tang and Sung dynasties and the early Yuan Dynasty scholars'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es of the figure-ology literatur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郜積意(2008)。論三卷本《京氏易傳》,兼及〈京房的六日七分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205-251。
    連結:
  2. 郭芳如(2012)。朱熹的《周易參同契考異》。哲學與文化,39(5),151-181。
    連結:
  3.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4.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5.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6.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8.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9. (1982)。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宋王堯臣編、清錢東垣輯釋(1985)。崇文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王應麟(1986)。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
  12. 宋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宋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宋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宋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宋朱熹、朱傑人編、嚴佐之編、劉永翔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宋俞琰(1985)。席上腐談。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晁公武、孫猛校證(2005)。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宋張栻(1978)。南軒先生文集。東京:古典研究會。
  20. 宋陳振孫(2009)。直齋書錄解題。北京:學苑出版社。
  21. 宋陸九淵、鍾哲點校(2008)。陸九淵集
  22. 宋薛季宣(1977)。浪語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明胡應麟(1969)。四部正譌。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24. 明陶宗儀編、明陶珽編(1989)。說郛三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明程敏政輯、何慶善點校、于石點校(2004)。新安文獻志。合肥:黃山書社。
  26. 唐陸德明、清盧文弨校(1980)。經典釋文。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27. 清丁丙(2009)。善本書室藏書志。北京:學苑出版社。
  28. 清丁晏(1994)。易林釋文。臺北:廣文書局。
  29. 清王謨輯(1976)。漢魏遺書鈔。京都:中文出版社。
  30. 清永瑢纂修、清紀昀纂修(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清永瑢纂修、清紀昀纂修(200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清永瑢纂修、清紀昀纂修(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清永瑢纂修、清紀昀纂修(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清朱彝尊、許維萍點校、馮曉庭點校、江永川點校(2004)。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35. 清周中孚(2009)。鄭堂讀書記補逸。北京:學苑出版社。
  36. 清胡煦、程林點校(2013)。周易函書附卜法詳考等四種。北京:中華書局。
  37. 清納蘭性德刊刻、清徐乾學刊刻(1970)。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
  38. 清馬國翰輯(1990)。玉函山房輯佚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清梁啟超(1969)。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0. 清黃宗羲、鄭萬耕點校(2011)。易學象數論。北京:中華書局。
  41. 清董誥編(1990)。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清錢曾、管庭芬標點、章鈺校證標點、余彥焱標點(2007)。讀書敏求記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2007)。漢書
  44. 魏王弼注、樓宇烈校釋(2009)。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45. 王明(1984)。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6. 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1977)。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7. 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1977)。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8.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49. 何子皿(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合肥,安徽大學。
  50. 李秋麗(2010)。胡一桂「四聖易象說」探研。周易研究,2010(5),67-73。
  51. 李秋麗(2010)。論胡一桂占筮識度下的易象觀。東嶽論叢,2010(11),128-132。
  52. 李秋麗(2008)。胡一桂易學觀研究。周易研究,2008(4),25-30。
  53. 李秋麗(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山東,山東大學。
  54. 汪登偉(2010)。《龍虎經》考。弘道,2010(2),63-74。
  55. 孟乃昌(1993)。《周易參同契》考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尚秉和(1971)。焦氏易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7. 尚秉和、張善文校理(2005)。尚氏易學存稿校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58. 林忠軍(1994)。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
  59. 徐芹庭(2010)。焦氏易林新注。北京:中國書店。
  60. 馬宗軍(2013)。《周易參同契》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61. 馬新欽(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福建,福建師範大學。
  62. 張心澂編(1970)。偽書通考。臺北:宏業書局。
  63. 張永堂編(2010)。術數藝文論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4. 陳亦伶(2010)。經書輯佚學研究回顧與展望(1900-2008A.D)。經學研究集刊,8,75-120。
  65. 陳良運(1998)。漢代《易》學與《焦氏易林》。中州學刊,1998(4),63-69。
  66. 陳國符(1987)。道藏源流續攷。臺北:明文書局。
  67. 陳國符(1975)。道藏源流攷。臺北:明文書局。
  68. 陸費逵總勘(1966)。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69. 章炳麟(1971)。中國語文學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0. 喻春龍(2010)。清代輯佚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1. 喬家駿(2008)。《焦氏易林》易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72. 彭文勤纂輯(1986)。道藏輯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3. 曾召南(1983)。古文龍虎上經。宗教學研究,1983(2),31-32。
  74. 欽偉剛(2003)。南宋初期《參同契》文獻實態的考察(上)。宗教學研究,4,10-15。
  75. 湯太祥(2004)。明帝筮雨用書考。常州工學院學報,53-55。
  76.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審委員會編(1985)。四部叢刊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77. 劉祥光(2013)。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大出版社。
  78. 歐陽哲生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9. 蕭天石編(1989)。道藏精華。臺北:自由出版社。
  80. 蕭漢明、郭東升(2001)。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81. 賴錫三(2010)。丹道與易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2. 謝輝(2016)。元儒胡一桂兩注《易本義》考實。周易研究,2016(3),51-56。
  83. 鍾彩鈞(2000)。胡方平、一桂父子對朱子《易》學的詮釋。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84. 鍾肇鵬(1994)。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
  85. 魏代富(2015)。郭璞《洞林》的版本及價值。周易研究,2015(6),67-74。
  86. 嚴靈峯編輯(1976)。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