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四十年來《國語》文學研究述評

并列篇名

A Summary of GuoYu's literary study in the past Forty Years

作者

郭萬青(Guo, Wan-qing)

关键词

《國語》 ; 文學 ; 敘事 ; 語言 ; 篇章 ; GuoYu ; literary ; characteristics ; language ; chapter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21 / 03 / 01)

页次

1 - 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基於學科背景下的《國語》研究是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期開始的,基於中國文學背景的《國語》研究實際上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纔真正開始,至今跨越四十年的光陰。近四十年來的《國語》文學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國語》文學價值或《國語》文學成就研究、《國語》敘事方式與敘事特點研究、《國語》記言方式及特點、《國語》寫人方式及特點、《國語》藝術性或語言特色、《國語》具體篇章研究、「春秋筆法」與《國語》、《國語》文體與文類等八個方面。總體而言,研究成果相對豐富,但仍有進一步拓展和深入的空間。如在《國語》與他書敘事、記人比較,《國語》文學語言,《國語》文章學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英文摘要

The academic circles began to study GuoYu's literary since 1980s.Up to now,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40 years.The literature research of GuoYu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aspects,which includes literary value or achievement,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recording characteristic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language art, specific items, research, article genre, etc.Overall,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elatively ri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佳(2012)。《國語》文學析論。輔仁國文學報,35
    連結:
  2. 毛麗(2003)。試論《國語》的歷史文學成就。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4)
  3. 王文才(2000)。論《國語》中的女性形象。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1)
  4. 王寒冬(2008)。《國語》「記言體」辨。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
  5. 王華(1990)。驪姬:女性擅權者的文學典型。青海師專學報,1990(3)
  6. 王增文(1985)。試談《國語》記言的特點。商丘師專學報,1985(1)
  7. 王晗(2010)。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8. 史繼東(2013).〈國語〉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 朱中山(2013)。成都,四川師範大學。
  10. 宋瑩瑩(2018)。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11. 李佳(2010)。試論《國語》的篇章結構及其筆法特徵——以《左傳》互見記載爲參照。北京大學學報,2010(6)
  12. 李佳(2010)。試論《國語》的篇章結構。〈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長春:
  13. 李紀勳(2001).首爾,成均館大學中語中文科.
  14. 李書安(2010)。《國語•晉語》的傳記藝術及其文學價值。求索,2010(5)
  15. 李書安(2003)。銀川,寧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16. 李書安,王紅麗(2009)。從「文」字看《國語•晉語》中的文學意識。電影評介,2009(21)
  17. 李書安,王紅麗(2010)。論《國語•晉語》的語言藝術。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0(1)
  18. 杜鵑(2010)。論《國語》外交辭令的語言藝術。甘肅社會科學,2010(2)
  19. 汪耀明(2006)。《國語》記言寫人。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2006(4)
  20. 周振甫(1961)。春秋筆法(上)。傳媒評論,1961(10)
  21. 周靜(2010)。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22. 林永堅(1984)。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3. 林徐典(1990)。《國語》的人物、結構與語言。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學術論文集刊,新加坡:
  24. 邵毅平(2005)。關於先秦歷史散文的評論的歷史變遷——以《左傳》《國語》《戰國策》爲中心。中國學研究
  25. 俞志慧(2011)。《國語》分章商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5)
  26. 俞志慧(2010).古「語」有之——先秦思想的一種背景與資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7. 俞志慧(2005)。《國語》〈周、魯、鄭、楚、晉語〉的結構模式及相關問題研究。漢學研究,2005(2)
  28. 姚琳琳(2011)。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
  29. 胡燕(2003)。《國語》敍事特徵論。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3(1)
  30. 唐愛明(2002)。《國語》説理藝術擷英。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2(4)
  31. 夏德靠(2014).〈國語〉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32. 夏德靠(2015).〈國語〉敘事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
  33. 夏繼先(2020)。《國語》敘事視角蘊意探賾。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20(2)
  34. 夏繼先(2012)。《國語》敘事結構分析。湖北大學學報,2012(5)
  35. 師璐露(2010)。大連,遼寧師範大學。
  36. 徐加萍(2008)。試論「春秋筆法」在《國語》中的體現。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11)
  37. 徐君輝(2005)。貴陽,貴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38. 張以仁(1983)。從《國語》與《左傳》本質上的差異試論後人對《國語》的批評(上)。漢學研究,2
  39. 張以仁(1984)。從《國語》與《左傳》本質上的差異試論後人對《國語》的批評(下)。漢學研究,1
  40. 張帆(2012)。南昌,江西師範大學。
  41. 張居三(2007)。《國語》的編撰意圖及其文學價值。求是學刊,2007(3)
  42. 張岩(2005).從部落文明到禮樂制度.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43. 張建軍,張懷通(2011)。〈芮良夫論榮夷公專利〉節次辨正。文獻,2011(2)
  44. 張素卿(1999)。《國語》的「語」:形式與內容——從評析〈祭公諫穆王征犬戎〉出發。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創刊號
  45. 張鶴(2013).〈國語〉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46. 許全亮(2005)。《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的形象塑造藝術。現代語文,2005(12)
  47. 陳桐生(2007)。《國語》的性質和文學價值。文學遺産,2007(4)
  48. 陳鵬程(2008)。試論《國語》的外交辭令。新餘高專學報,2008(3)
  49. 陳鵬程(2013)。論《國語》的死亡敘事。文藝評論,2013(10)
  50. 陳鵬程(2008)。試論《國語》中歌謠諺語的政治功能。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08(4)
  51. 陳鵬程(2009)。試論《國語》的諫辭藝術。焦作大學學報,2009(4)
  52. 陳鵬程,葉昕(2018)。劉向《列女傳》對《國語》女性敘事的承襲和超越。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8(2)
  53. 傅庚生(1957)。國語選序。人文雜誌,1
  54. 彭建華(2004)。論《國語》的智者女性形象。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3)
  55. 程水金(2003).中國早期文化意識的嬗變——先秦散文發展線索探尋.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6. 黃永堂(1996)。簡析《國語》散文創作的獨特成就。貴州社會科學,1996(4)
  57. 黃永堂,葉修成(2004)。析「春秋筆法」在《國語》中的具體運用。貴州文史叢刊,2004(2)
  58. 黃詠琳(2009)。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9. 黃麗麗(2006)。《國語》的性質與價值——由出土文獻引起的思考。江蘇大學學報,2006(1)
  60. 楊公驥(1957).中國文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61. 萬平(1985)。《國語》記言芻論。華中師大《研究生學報》,1985(1)
  62. 萬平(1998)。論《國語》的人物形象塑造。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1998(3)
  63. 萬平(2000)。《國語》敘事芻論。北方論叢,2000(6)
  64. 萬平(1985)。論《國語》的敍事——《國語》研究之四。華中師大研究生學報,1985(3)
  65. 萬平(1985)。論《國語》的人物形象。華中師大研究生學報,1985(2)
  66. 葉會昌(2005)。簡論《國語》中的相人。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1)
  67. 董淑朵(2007)。「紅顏」的異樣人生——《國語》驪姬「禍水」形象的歷史解讀。昌吉學院學報,2007(4)
  68. 董淑朵(2007)。《國語》驪姬「禍水」形象的文化闡釋。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07(4)
  69. 董淑朵(2007)。「紅顏禍水」的文學藝術表現——以《國語》驪姬爲例。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7(4)
  70. 熊憲光(1994)。國語風格南北異趣。史學史研究,1994(3)
  71. 裴登峰(2016).〈國語〉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2. 裴登峰(2011)。夫差形象塑造與《國語》的文學價值。中國文化研究,2011(3)
  73. 趙玉敏(2007)。「春秋筆法」與《國語》歷史書寫。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2)
  74. 趙乖勳(2008)。從《國語》看互見法的萌芽。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8(1)
  75. 劉麗平(2003)。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位「聖母」——論《國語》中的公父文伯之母形象。渝西學院學報,2003(1)
  76. 譚家健(1983)。試論《國語》的文學價值。江淮論壇,1983(6)
  77. 黨菲(2018)。西安,陝西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