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認知語言學視角探討等韻圖教學問題──以「轉」及相近概念的詞為例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of Phonological Ch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Take "Zhuan" and words with similar concepts as examples

作者

孔薇涵(Wei-Han, Kong)

关键词

等韻圖 ; 轉 ; 認知語言學 ; 聲韻學教學 ; phonological chart ; Cognitive linguistics ; Zhuan ; teaching of phonology

期刊名称

高雄師大國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23 / 11 / 01)

页次

51 - 8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本文留意到聲韻學兼具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特點,指出聲韻學文獻閱讀與研究不能忽視主觀性與經驗法則;取徑認知語言學理論,通過分析,提出聲韻學術語對初學者形成理解窒礙是因為等韻圖創作所依賴的文化背景形對於作者形成的認知基礎與當代讀者有落差,造成作者與閱讀者的認知途徑不同。以「轉」為探討中心,兼論幾個相近概念的詞「圖」「韻」「表」。「轉」做為等韻圖的術語使用,是基於想像性的隱喻模式。從當代日常交際語境來看,「轉」是動態的動作,「圖」「韻」是靜態的事物與狀態,「轉」在等韻圖中的意義和它的理性意義有落差,在當代初學者的百科知識中,「轉」無法完全承載它在等韻圖中的含義。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高位範疇殊異。第二,「轉」與「圖」之間隱喻映射的來源域和目標域連結不具備連貫性。第三,「轉」的命名不具備始源體認性、簡易明瞭性、普遍存在性。第四,「轉」和「圖」的隱喻對聲韻學學習者而言不具備清晰的自然經驗條件。本文並針對問題提出建議,認為在教學現場較為詳細的交代文本及術語形成的時代背景。

英文摘要

Phonolog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humanities and natural sciences. The reading and research of phonology literature cannot ignore embodi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akes "Zhuan" in the phonological chart as an example.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iculties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high-level categories are different. Second, the link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is not consistent. Third, the naming of "Zhuan" does not have the recognition of origin, simplicity and clarity, and universality. Fourth, the metaphors of "Zhuan" and "chart" do not have clear experiential conditions for learners of phonology.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expla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ext and term formation in more detail in the teaching fie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松木(2022)。迥異時流——從學術觀念與詮釋方法探討陳寅恪的音韻學研究。國文學報,72,253-286。
    連結:
  2. 王松木(2013)。務窮後世之變-論潘耒《類音》的音學思想與設計理念。漢學研究,31(4),209-246。
    連結:
  3. 王松木(2013)。韻圖的修辭-從命名隱喻看韻圖的設計理念及其歷時變異。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58(2),135-170。
    連結:
  4. 王松木(2018)。徐鑑《音泭》的韻圖設計與音韻思想。興大中文學報,44,55-92。
    連結:
  5. 王松木(2012)。墜入魔道的古音學家-論龍為霖《本韻一得》及其音學思想。清華中文學報,8,63-133。
    連結:
  6. de Saussure, Ferdinand,高名凱(譯),鍾榮富(導讀)(2019).普通語言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7. Lakeoff, George,Johnson, Mark,何文忠(譯)(2020).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
  8. Lakeoff, George,Johnson, Mark,周世箴(譯註)(2007).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9. Lakeoff, George,李葆嘉(譯),章婷(譯),邱雪玫(譯)(2017).女人、火、危險事物.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語言研究所(編)(2016).現代漢語詞典.北京:
  11.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學術網路第六版https://dict.revised.moe.edu.tw/index.jsp(2023.5.18 上網)。
  12. 文旭,江曉紅(2001)。範疇化:語言中的認知。外語教學,22(4),15-18。
  13. 王力(2016).漢語語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4. 王力(2006).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5. 王力(2004).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16. 王寅(2007).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7. 王寅(2020).體認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18. 王寅(2014)。後現代哲學視野下的體認語言學。外國語文,2014(6),61-67。
  19. 王寅(2011).什麼是認知語言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 王銘玉(2015).語言符號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平田昌司(2016).文化制度與漢語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朱曉農(2008).方法:語言學的靈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3. 何九盈(編),王寧(編),董琨(編)(2015).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24. 束定芳(2000).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5. 李葆嘉(1998).當代中國音韻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6. 沈衛榮,姚霜(2021).何謂語文學:現代人文科學的方法和實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汪維輝(2021).漢語詞彙史.上海:中西書局.
  28. 周祖謨(1966).問學集(上).北京:中華書局.
  29. 周廣榮(2004).漢語悉曇章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30. 竺家寧(2009).漢語詞彙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1. 竺家寧(2019).聲韻學—聲韻之旅.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2. 姚榮松(1998)。聲韻學教學的基礎建設。聲韻論叢,8,17-33。
  33. 施向東(2011)。悉曇學與等韻學關係再探。漢文佛典語言學:第三屆漢文佛典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34. 陳新維,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2005).語言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35. 馮薇(2018).認知語言學與漢語詞彙研究.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36. 董同龢(2002).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7. 趙蔭堂(2011).等韻源流.北京:商務印書館.
  38.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39. 劉潤清(2020).西方語言學流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0. 儲泰松(2015)。等韻發音部位認知探源。語言科學,14(2),113-124。
  41. 薄守生,賴慧玲(2016).百年中國語言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2. 藝文印書館(編輯)(2008).等韻五種.台北: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