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商品符號消費與商品流行美學的角度探討台灣當代設計趨勢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aiwanese Design Development through Symbolic Commodity Consumption and Commodity Aesthetics

DOI

10.7118/JHSS.200706.0041

作者

李亞傑(Ya-Chieh Lee)

关键词

商品符號消費 ; 流行商品美學 ; 設計趨勢 ; 本土化 ; 流行文化 ; cultural symbolic consumption ; popular commodity aesthetics ; design trend ; localization ; popular cultures

期刊名称

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07 / 06 / 01)

页次

41 - 5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後工業化過度物質消費的今天,消費商品設計對於人們的生活意義除了機能性基本設計訴求外,還必須包含具有「隱喻」的特殊消費符號異質性(heterogeneity)意義,讓消費者對商品產生文化識別與認同感。而由商品所散發出的文化符號內涵,其隱含的重要性甚至已超過物品本身的價值。正如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其《物的體系》中提到:「物必須成為符號,才能成為被消費的物」,這個概念闡明了符號消費的特徵。 台灣的設計因深受歐美國家設計趨勢影響,導致設計趨向無論在取材或形式上總以歐美的風格為標準,忽略對自己的土地與文化投以關懷。近年來本土意識高漲、全球化經濟體系形成,以及大眾消費型態改變的多重因素影響下,台灣設計開始重新檢討過去移植式的設計方式,努力尋找可以突顯台灣特色的文化符號,讓台灣設計商品能夠傳達出新時代的商品內涵與價值。 本研究從設計與社會的歷史演進切入,透過文獻分析的方式以「符號」的角度對商品符號消費的意義進行分析,並加以分析物品被符號消費化的過程,來探究符號消費成為二十一世紀新商品流行美學的原因,並整理出在商品符號消費和流行美學影響下所造成的當今台灣商業設計流行趨勢,提供作為設計研究者與設計工作者參考。最後提出一些設計工作者應如何因應今日設計趨勢的建議做為本文的結論,期望台灣設計工作者在面對越來越多因全球化而產生同質化設計風格的同時,能突破固有思維與自我省思,開發出具有台灣文化內涵的設計風格,為台灣設計開創出一片天。

英文摘要

Although they have adopted Western models and elements as their main design styles in the past, Taiwanese designers are now beginning to focus on the local culture because they face many changes, including local consciousnes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nsumption customs in a new era. Designers now search for the elements and symbols of local popular cultures for design applications. Therefore, symbolic commodity consumption and commodity aesthetics are currently becoming important design concepts. This report begins with a history of desig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herein commercial design and the meaning of symbolic commodity consumption are explored. Next, a flowchart depicting the process of such consumption, constructed from the analytical results of the transferal process, is presented. Moreover, an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popularity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as an early-twenty-first-century style and a discussion of symbolic consumption and commodity aesthetics in Taiwanese popular commercial design with regard to multi-cultures, design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included. The conclusion offers advice for Taiwanese researchers and designers concerning how to face homogeneous design styles and create heterogeneous products with Taiwanese cultural symbo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W.,H. Arendt (Ed.)(1968).Illuminations.New York:Schocken Books.
  2. Featherstone, M.,R. Munch,N. J. Smelser (Eds.)(1992).Theory of culture.Berkley, 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石川光久(2005)。從製作到版權之路。PCOFFICE雜誌,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學院月刊12月,101,13-14。
  4. 林信宏(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
  5. 林崇宏(2001)。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 星野克美、黃恆正譯(1988)。符號社會的消費。台北:遠流出版。
  7. 約翰‧史都瑞、張君玫譯(2001)。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8. 約翰‧費斯克、張錦華譯(2002)。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
  9. 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10. 陳文印(1997)。設計解讀。台北:亞太圖書。
  11. 游蕙瑜(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12. 華特‧班雅明、許綺玲譯(1999)。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工作室。
  13. 黃文貞(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
  14. 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15. 詹姆斯‧約爾、石智青編譯(1992)。葛蘭西。台北:桂冠出版。
  16. 鄧敏宏(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蔡怡怡(2012)。公營博物館之自營商店政策探討─以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6(1),127-149。
  2. 劉仲矩,楊緯剛(2019)。智慧型手機美學與忠誠度關聯之研究:以需求內容為干擾變數探討。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17(2),113-140。
  3. 譚子文、廖世義、黃鈺婷(2009)。行銷管理美學要素之初探。行銷評論,6(3),391-422。
  4. 詹玉豔、馬新程(2008)。從符號學探討《佳麗村三姐妹》角色設計與文化幽默表現。商業設計學報,12,321-340。
  5. (2017)。社會設計模式應用於在地文創商品─以新竹縣新城社區為例。產業與管理論壇,19(4),4-31。
  6. (2022)。從全球最大運動鞋商 Nike 控告 StockX 案談元宇宙中 NFT 商標侵權之判斷。月旦法學雜誌,330,21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