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活動理論為基礎的服務設計研究:以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推廣為例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Service Design Based on Activity Theory: Focusing on the Process of Telehealth care Sevices Promotion

DOI

10.6188/JEB.2015.17(3).02

作者

郭彥宏(Yen-Hung Kuo);鄭思裴(Ssu-Pei Cheng);簡怡光(Yi-Kuang Chien);陳綾穗(Lin-Sui Chen);劉景寬(Ching-Kuan Liu)

关键词

活動理論 ; 脈絡探索 ; 遠距健康照護 ; 服務設計 ; 求醫行為 ; Activity Theory ; contextual inquiry ; telehealthcare ; service design ; healthcare seeking behavior

期刊名称

電子商務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卷3期(2015 / 09 / 01)

页次

315 - 3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現今病患的求醫行為已不是只在醫院的機構限制裡,過去以醫院為主的專業權威醫療形已開始出現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式健康照護,反映出一種求醫行為及醫療保健服務模式的新典範轉變。本研究從社會文化的角度檢視現行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推廣歷程,凸顯出現有服務設計在缺乏考量融入文化脈絡時,服務提供者與病患在互動歷程中所突現的衝突,及其改善契機。本研究應用民族誌,在參與八個月的研究期間內,進行參與觀察與訪談;並以活動理論為基礎,在完成觀察35件的服務推廣活動歷程與26件的訪談中,建構其活動系統與矛盾分析。本研究並依循三大矛盾之脈絡,提出對應文化融入的改善建議,以提供台灣醫療照護產業發展科技化醫療與創新服務設計之方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統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張苙雲(2011)。社會學實證研究中的脈絡效應。傳播研究與實踐,1(2),49-55。
    連結:
  2. 陳啟禎、鄭守夏(2013)。照護連續性之文獻回顧。台灣衛誌,32(2),116-128。
    連結:
  3. 薄喬萍、邱煥民(2013)。病患自費購買處方藥品決策因素的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3(2),63-74。
    連結:
  4. 中華民國經濟部(2006)。科技化健康照護創新服務計畫。取自2006 年5 月1日,http://www.moea.gov.tw/Mns/populace/news/News.aspx?kind=1&menu_id =40&news_id=8774
  5. Benyon, D.(2010).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a comprehensive to HCI and interaction design.England: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6. Dakins, M.E.(1999).The value of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Human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5(2),281-289.
  7. Engestrȍm, Y.(2000).Activity theory a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redesigning work.Ergonomics,43(7),960-974.
  8. Engestrȍm, Y.(1987).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Helsinki:Orienta-Konsultit.
  9. Fetterman, D. M.(2010).Ethnography: Step by Step.Thousand Oaks, CA:Sage.
  10. Grary, A.(2003).Research practice for cultural studies: ethnographic methods and lived cultures.London:SAGE.
  11. Jorgensen, D.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Newbury Park, CA:SAGE..
  12. Kaptelinin, V.,Nardi, B.,Macaulay, C.(1999).The activity checklist: A tool forrepresenting the pace" of context of context.Interactions,6(4),27-39.
  13. Kuo, Y. H.,Chien, Y. K.,Wang, W. R.,Chen, C. H.,Chen, L. S.,Liu, C. K.(2012).Development of a home-based telehealthcare model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hronic care of stroke patients.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8(1),38-43.
  14. Kuutti, K.(1991).Activity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and emergent traditions,Amsterdam:
  15. Leonardi, P. M.(2011).When flexible routines meet flexible technologies: affordance, constraint, and the imbrication of human and material agencies.MIS Quarterly,35(1),147-167.
  16. Leont'ev, A. N.(1981).The problem of activity in psychology.Armonk, New York:Sharpe.
  17. Lincolin, Y. S.,Guba, E. 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Beverly Hill, CA:Sage.
  18. Nardi, B. A.(Ed.)(1996).Context and consciousness: activity theory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Cambridge, Massachusetts:MIT Press.
  19. Nardi, B. A,Miller, J. R.,Wright, D. J.(1998).Collaborative, programmable intelligent agents.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41(3),96-104.
  20. Roth, W. M.,Lee, Y. J.(2007).Vygotsky's neglected legacy: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77),186-232.
  21. Stoeckle, D. J.(2000).From service to commodity: corporization, competi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customer culture transforms health care.Croatian Medical Journal,41,141-143.
  22. Vygotsky, L.(1978).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3. Wertsch, J. V(1985).Vygotsky and the social formation of mind.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4. 丁志音(1999)。醫師如何看待醫院的企業化經營管理趨勢。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2),152-166。
  25. 王乃弘(1999)。民眾就醫選擇之研究─分析層級程序法之應用。中華公共衛生雜誌,18(22),138-151。
  26. 李佳芸、黃衍文、邱淑芬、楊瑞珍、趙柏榕、洪睿璇、林育德(2009)。以遠距照護服務系統發展社區個案健康管理模式。醫療資訊雜誌,18(1),39-53。
  27. 杜異珍(1992)。文化對女性乳癌病患醫療行為之影響。榮總護理,9(2),127-133。
  28. 林文香(1992)。為推展護理本土化奠石─認識民間醫療行為。榮總護理,9(2),110-116。
  29. 林守男(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班。
  30. 林芸芸(1992)。社會保險醫療給付、就醫交通時間和中西醫療利用─以新店居民為例。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雜誌,2(3),115-129。
  31. 林廣崙(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32. 林寶樹(2003)。工研院電通所十三周年慶感言與展望。電腦與通訊,104,4-12。
  33. 邱文達(2008)。我國遠距照護試辦計畫推動現況。遠距照護政策與服務模式國際研討會,台灣,台北市:
  34. 侯毓昌、黃文鴻(1999)。中醫醫院門診病人選擇醫院之考慮因素及就醫滿意度研究-以台中市七家中醫醫院為例。中華衛誌,18(1),34-43。
  35. 張宏名、董和銳(2008)。中老年人自費健康檢查之利用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灣老人保健學刊,4(2),88-109。
  36. 張苙雲(1993)。工具理性和實質理性之間剖析醫院醫療照顧的儀式性與迷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63-93。
  37. 張苙雲(1998)。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市:巨流。
  38. 張苙雲(1998)。「逛醫師」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臺灣社會學刊,21,59-87。
  39. 張珣(2000)。疾病與文化-台灣民間醫療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市:稻香出版社。
  40. 張慈映(2004)。全球高齡化浪潮是危機也是商機。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61,25-28。
  41. 張嘉秀、李世代(2007)。長期照護資訊發展面面觀。長期照護雜誌,11(4),331-344。
  42. 張衛良(2004)。英國社會的商業化歷史進程(1500-1750)。上海:人民出版社。
  43. 許宏霖(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台南市,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醫療資訊管理研究所。
  44.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45. 陳偉弘(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新北市,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46. 黃維縈(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高雄市,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
  47. 詹媛媛(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灣,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48. 蔡宗宏、莊碧焜、藍毓莉(2010)。遠距照護的發展與效能評估之探討。護理雜誌,54(4),83-88。
  49. 薛立敏(1990)。以全民健保來健全醫療市場結構。經濟前瞻,19,121-125。
被引用次数
  1. 洪永男(2017)。高齡產業商業模式創新之分類、發展與驗證-服務設計取向。長榮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學位論文。2017。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