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影響近代中日國勢的三場戰爭之研究

并列篇名

Impact of the Three Wars on National Power of Modern China and Japan

作者

榮雄生(Hsiung-Shen Jung);陳瑞龍(Jui-Lung Chen)

关键词

甲午戰爭 ; 二戰 ; 美援 ; 國共內戰 ; 韓戰 ; First Sino-Japanese War ; World War II ; U.S. Aid ; Chinese Civil War ; Korean War

期刊名称

東亞論壇

卷期/出版年月

484期(2014 / 06 / 01)

页次

15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經過明治維新、富國強兵的變革而贏得甲午戰爭勝利的日本,藉由中國巨額的賠償而成為近代國家,並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而戰敗的中國則陷入財政困境最後終至滅亡。二戰後不久的日本因獲得美援使得經濟復甦,工業生產也開始恢復,之後的國共內戰更促使美國改變對日政策,將大量的美援從中國轉移給日本,日本得以迅速完成戰後復興,進而免除戰爭責任、重返國際社會;中國則因為國共內戰成為兩個政權對抗的分裂國家,1950年爆發的韓戰,再因特需的帶動,使得停滯的日本工業生產再變得興盛,接著由1950年代中期左右,開始展開近20年的高度經濟成長。相對地,參戰的中國則遭受以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排擠導致經濟發展大幅落後。這三場戰爭對當時及爾後中日國勢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本研究針對這三場戰爭對近代中日國勢的影響加以分析和探討。

英文摘要

After the Meiji Restoration, Japan won over victory the Qing Dynasty. With huge compensation from Qing it became a modern state, and became the first Asian power. The defeat of the Qing finally ended its rule. Shortly after World War II, due to from U.S. aid Japan made economic recovery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began to recover. The Chinese civil war had prompted the U.S. to change policy toward Japan, and transferred large amounts of U.S. aid to Japan from China. Japan then could completed it's revival quickly, getting exempt from responsibility of war and return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hina had since made secession from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1950, the outbreak of the Korean War and it's special need of supply (for the U.S. military services) had again the stagnant Japanese industrial production again. In contrast, China has suffered exclusion from the US-l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e wars had a decisive influence over japan and china, and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their impact in details.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李明(2007)。韓戰期間的美國對華政策。國際關係學報,23,57-90。
    連結:
  2. 邱凱彬(2005)。中日甲午戰前東北亞局勢分析─論英俄與中日兩國之外交。近代中國,161,79-97。
    連結:
  3. 二瓶敏(1995)。美國的冷戰體制與日本資本主義―回顧戰後50年。立命館經濟學,44(3),41。
  4. 大川政三(1964)。甲午戰後的財政政策:以清國賠償金處分與地租增徴為中心。經濟學研究,8,31-32。
  5. 小野一一郎(1964)。甲午戰爭賠償金的領取與幣制改革。京都大學經濟論叢,94(3),23。
  6. 川島真(2000)。戰後台灣外交的出發點:做為中華民國的對日戰後處理外交。北大法學論集,51(4),288。
  7. 木原正雄(1966)。戰後我國的「經濟計畫」的背景。京都大學經濟論叢,98(3),3-4。
  8. 矢吹晉(2007)。失落的中朝「血的友誼」。世界週報,新年合併號,46。
  9. 立山杣彦(2005)。戰後日本資本主義的歩調與轉機。經營與經濟,84(4),144。
  10. 西川博史(1994)。美國的對日政策的轉換與中國的動向。北海道大學經濟學研究,43(4),77-78。
  11. 沈瑜(2010)。甲午戰爭後日本運用賠款方式與影響。新北大史學,8,177-193。
  12. 和田英穂(2006)。國民政府的對日戰後處理方針的實際─戰犯問題與賠償問題。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年輕研究者報告論集,1,124-125。
  13. 岡本俊(2001)。瀋陽事變、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有關其分歧點的經濟史的考察。福井工業大學研究紀要,31,40。
  14. 松本重一(2000)。冷戰結構的形成與崩潰(Ⅱ)。中央學院大學商經論叢,15(1),38。
  15. 松原和男(2002)。關於戰後的經濟變動的出發點—1949 年不景氣的定位與政策不景氣。大阪經大論集,53(2),235。
  16. 染谷孝太郎(2009)。戰後日本資本主義的軍事工業—兵器產業的分析。明治大學商學論叢,39(1),27-29。
  17. 淺井良夫(2003)。關於1950 年代的特需(2)。成城大學經濟研究,15,232-233。
  18. 菊池道男(2007)。日本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化與横濱正金銀行的對外業務:貨幣、信用制度的改變、調整與横濱正金銀行的對外「殖民地」金融機關。中央學院大學商經論叢,21(1-2),103。
  19. 篠永宣孝(2003)。甲午戰爭後的中國賠償借款與法國資本(下)。大東文化大學經濟論集,81(1),8。
  20. 齋藤直樹(2011)。有關1950 年6 月北朝鮮韓國進攻事件過程的一個考察。山梨縣立大學國際政策部紀要,6,101。
  21. 滝田賢治(1975)。羅斯福的中國政策─以第2次大戰期間為中心。一橋研究,30,102。
  22. 畠山圭一(2001)。關於日美戰爭期美軍內部戰後對日政策論議的考察。學習院女子大學紀要,3,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