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運動文化與傳播媒介

并列篇名

The Mass Media and Sports Culture

DOI

10.6782/BCJ.201012.0043

作者

莊珮琪(Pei-Chi Chuang)

关键词

傳播媒介 ; 運動文化 ; 實踐 ; media ; sports culture ; practice

期刊名称

身體文化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0 / 12 / 01)

页次

43 - 5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透過文獻分析法,介紹運動文化發展的進程,以及傳播媒介對於運動文化發展的影響。運動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演變,從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在餘暇時所從事的遊戲形式、希臘時期富涵宗教儀式的慶典活動,轉變成現代具規則化、制度化以及組織化的運動產業。其中,日益發達的傳播技術在運動文化的發展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由於傳播媒介的影響,運動參與人口與影響區域逐漸擴大,且在工業革命之後,資本主義與電視媒體對於運動產業的推波助瀾,更使得傳統著重身體實踐的運動文化,逐漸轉變成為尋求逃離日常生活束縛的大眾娛樂,以及創造個體尋求社會文化認同的工具。筆者認為,現今的閱聽眾已習以視覺參與替代身體力行,忽略了運動實踐的重要性,因此,希冀透過本文促使社會大眾重視回歸運動實踐的本質,建立以自由、樂趣以及身體實踐為主體的運動文化。

英文摘要

Through documentary analysis, this study aims to introduc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culture and the impact of media in the evaluation. The sports culture has evaluated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from the form of games in the primal age to celebrated religious ceremonies in Greece era and eventually transformed into a regulatory, systematic and organized industry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media plays a crucial part in the evaluation of sports culture as it spreads the population of sports participations in many regions. After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motivation and promotion of sports culture through the mass media and capitalism have turned the sports culture which emphasizes actual body efforts into the mass entertainment to escape from routine lives and the tool to gain social identification. Nowadays, visual participation has replaced actual practices of sport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ports practice is overlooked. Hence, this study is to motivate the public to retain the essentials of sports practice and build a sports culture which is based on freedom, fun and actual body particip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安碧芸(2009)。超級盃足球賽:一種流行文化。中華體育季刊,23,168-178。
    連結:
  2. 許綺玲(2010)。〈環法自行車大賽—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1,65-92。
    連結:
  3. 許義雄,〈身體文化特論課堂講義〉,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
  4.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97 年運動統計〉,http://www.sac.gov.tw/resource/publication/2009_8_19_2009_5_26_97 年運動統計222.pdf, 2010 年1 月25 日檢索。
  5. Huizinga, J. 、成窮譯(1998)。人︰游戲者—對文化中游戲因素的研究。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
  6. Lull, J.、邱進福譯(2005)。傳播時代的文化。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7. Maguire, J.、邱金松譯、黃東治譯(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臺北:學富文化。
  8. Schirato, T.、何哲欣譯(2009)。運動的文化分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9. Sturken、Cartwright、陳品秀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
  10. Woodward, K.、林文琪譯(1997)。認同與差異。臺北:韋伯文化國際。
  11. 方永泉(2002)。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分析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第五屆當代教育哲學專題研討會,臺北:
  12. 加藤秀俊、彭德中譯(1989)。餘暇社會學。臺北:遠流。
  13. 吳文忠(1957)。體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14. 李惠芬、吳濱洋、劉家瑜、黃秀仁(2008)。半世紀體壇園丁—吳文達先生。臺北:中華民國羽球發展協會。
  15. 林伯修(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6. 邱建章(2009)。媒體與運動文化傳播。學校體育,113,63-68。
  17. 莫季雍(2002)。傳播科技與運動發展:機會與挑戰。大專體育,59,3-10。
  18. 趙晉文(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交通大學。
  19.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臺北:師大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