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適應體育之先河:1973年「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育實施方案」研究實驗之運作

并列篇名

The Paragon of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The Operation of "The Scheme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1973

DOI

10.6782/BCJ.201012.0091

作者

黃政皓(Cheng-Hao Huang);林玫君(Mei-Chun Lin)

关键词

小兒麻痺 ; 肢體殘障 ; 體育特別班 ; 適應體育 ; post-polio syndrome ; physically disabled ; PE special class ;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期刊名称

身體文化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0 / 12 / 01)

页次

91 - 10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育實施方案」研究實驗是臺灣第一次大規模由政府推動肢體障礙學生的適應體育教學活動,可謂適應體育之先河。本文採用歷史研究法,探討該實施方案研究實驗的運作情形及其所造成的影響。1950至1960年代小兒麻痺症的大流行造成數以萬計的幼童肢體障礙,在九年義務教育實施後,大量肢體障礙學生進入學校就讀,開展本研究的時代背景。研究發現:教育廳針對肢體障礙學生的學校體育相關問題,於1973年委託陳在頤教授進行「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育實施方案」的研究實驗,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工作,最後舉辦全國性的教學觀摩。經由「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育實施方案」研究實驗的推行,催生出「國民(初級)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影響體育特別班的設立,讓肢體障礙的學生能享受體育教學的浸沐,為肢體障礙學童生命開啟新的契機。

英文摘要

”The Scheme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arried out by government, was designed to ge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going. Thus, it could be called the fist paragon of the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Based on historical research, the essay aimed at probing into both the operation and the effect of the scheme. In 1950s to 1960s there were tens of thousands of physically disabled kids owing to the widespread post-polio syndrome. Besides, after the impetus of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the rate of school enrolment of special students increased massively. And the above backgrounds brought out this research. Aimed at school PE for physically disabled students,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uthorized Adviser Chen, Zai-Yi to proceed the study experiment of ”The Scheme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in 1973. After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tasks, it came out with a nationwide teaching demonstration. The practice of ”The Scheme of 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led to ”The Program of Special Physical Clas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hich brought 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 classes, helped physically disabled students enjoy PE courses, and created more opportunities for th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國中殘障學生實施特殊體育〉,《中央日報》,1976.12.8,版4。
  2. 屏東基督勝利之家,http://www.vhome.org.tw/oldpicture1.htm, 2010年5 月17 日檢索。
  3. 〈木柵國中計畫設殘障學生體育特別班〉,《中央日報》,1976.2.23,版5。
  4. 〈國中將設體育特別班〉,《聯合報》,1976.12.23,版2。
  5. 〈國民(初級)中學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臺灣省政府公報》教五字第一三二九三號,六十六年春第二十六期,1977 年1 月28 日。
  6. 徐梅屏,〈殘障學生也需要運動〉,《中央日報》,1976.6.24,版3。
  7. 教育部,《各級學校體育實施方案》,上海:正中書局,1947。
  8. 〈各國中應設體育特別班〉,《聯合報》,1977.1.29,版8。
  9. 呂美娟,〈嘉惠肢體官能殘障學生,發展特殊體育計畫擬定,教部將至立培養人才加強推動〉,《聯合報》,1977.12.10,版8。
  10. 〈實踐國中開設體育特別班〉,《聯合報》,1984.10.19,6 版。
  11. 國立臺灣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http://www.pt.ntu.edu.tw/,2010 年7 月7 日檢索。
  12. 〈國中體育特別班實施計畫核定,教育部通知各校遵照辦理〉,《中央日報》,1976.1.29,版5。
  13. 乙武洋匡(2009)。五體不滿足完全版—乙武洋匡的嶄新旅程。臺北:圓神出版社。
  14. 朱敏進(1975)。殘障學生的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5(3),37-41。
  15. 朱敏進(1981)。肢殘體育的理論與教學設計。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16. 教育部(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17. 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小組編(1976)。中華民國特殊兒童普查報告。臺北:教育部特殊兒童普查小組。
  18. 陳在頤(1982)。特殊體育。臺北:健行文化。
  19. 陳在頤(1975)。國中肢體殘障學童體能及運動能力測驗。中華民國大專體育院校總會六十四學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臺北:
  20. 陳在頤(1976)。,南投:臺灣省國民體育委員會。
  21. 陳在頤(1975)。肢體殘障學童體育。臺北:幼獅文化。
  22. 編輯(1976)。活動照片。國民體育季刊,5(5)
  23.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1995)。臺灣根除小兒麻痺症紀實。臺北: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被引用次数
  1. 章金德,洪嘉文,官文炎(2020)。黑暗中的臺灣之光-臺灣盲人棒球運動。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9(1),51-68。
  2. 鄭世忠、陳瑞發、王俊傑、王元聖(2017)。應用無線感測技術輔助腹直肌之訓練:以適應體育班學生為例。臺灣體育學術研究,62,139-160。
  3. (2013)。復健、輔具與臺灣小兒麻痺病患生活經驗(1950s-1970s)。臺灣史研究,20(2),12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