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治療到預防:健康身體思維之轉變

并列篇名

From Treatment to Prevention: The Change of Healthy Body Thinking

DOI

10.6782/BCJ.201212.0043

作者

林義淳(Yi-Tsun Lin);程瑞福(Jui-Fu Chen)

关键词

身體 ; 健康危機 ; 健康生活 ; 健康產業 ; body ; health crisis ; health life ; health industry

期刊名称

身體文化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2 / 12 / 01)

页次

43 - 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健康的概念從早期單指生理指標上的健全,到現在意指身心平衡以及社會適應各方面,皆處於多方面和諧的完美狀態,受到不同歷史文化的影響,有其論述上的特殊性及多元性。因為社會進步,工業化、都市化的興起,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製造出許多健康危機,於是健康生活的推廣和形塑,便成了我們所積極尋求的目標。早期東西方醫學皆重視身體與自然間的和諧關係,隨著現代醫學科技的發展,許多曾威脅身體的疾病已然消失,在醫學觀看下的身體,受到嚴密的管制和監控。也由於對身體美的需求和渴望,醫療不再僅限於身體的治療,而逐漸轉化為身體工業,使得身體成為一座絢爛的展示舞台。最後本文透過相關文獻的綜整認為,人們對身體健康將擁有更多自主權,並尋求積極而主動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身體健康的定義也將從傳統身心靈的和諧,擴大到人與自然所共生共榮的平衡狀態。

英文摘要

Health was originally defined as absence of diseases in the early days, while now this definition has been extended to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The expectation for health varie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 and changes over time. As the society became more industrialized and urbanized, the modern ways of living brought up many new health problems. Thus, the promotion of a health lifestyle became the prime focus. Oriental medicine and early western medicine both emphasized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our bodies and the outer world. A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technology, many diseases can be eliminated, or well controlled under close monitor. Nowadays, because of the desire for beauty and the pursuit of better body image, modern medicine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reatment of physical discomfort. We believe that the medical services have been transformed into a body industry, and each individual human body is a gorgeous stage show. Finally,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believe that people are having more autonomy over their health, actively seeking a healthier lifestyle. The definition of health is also extend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holistic wellbeing, toward a harmonious state between the human being and the universe, in which they can grow up together and benefit from each oth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藝術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馬偕紀念醫院健康檢查中心,http://ntuh.mc.ntu.edu.tw/hsinchu/map-6-1-a-1-a.html, 2011年7月12日檢索。
  2. 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世界衛生報告〉,http://whqlibdoc.who.int/hq/2002/WHO_WHR_02.1_chi.pdf, 2011年3月5日檢索。
  3. 許世明,〈人民健康、社會再造與國家新生〉,http://ntuh.mc.ntu.edu.tw/hsinchu/map-6-1-a-1-a.html, 2011年3月22日檢索。
  4. 李逸楊、黃麗嘉、吳心如,〈醫學美容產品創新趨勢與臺灣發展契機〉,http://www.itis.org.tw/pubinfo-detail.screen?industry=2&pubid=55759485, 2011年7月14日檢索。
  5. 臺灣血液基金會,〈衛署醫字第0950207650號〉,http://www.blood.org.tw/Internet/main/index.aspx, 2011年8月4日檢索。
  6. 廖苑利,〈臺灣醫學美容診所發展趨勢與市場概況〉,http://edm.itri.org.tw/enews/epaper/9911/d01.htm, 2011年7月14日檢索。
  7. "Definition of Health Promo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 Path: Technology History; This Day in Technology History, 4 August 2011.
  8. 行政院主計處,《2005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臺北:行政院主計處,2005。
  9. 王暉評,〈疾病根源之探討─萬疾由酸起〉,http://myloto.net/cal_doc/, 2011年8月3日檢索。
  10. 行政院衛生署,〈肥胖防治要從小紮根〉,http://www.doh.gov.tw/CHT2006/DM/SEARCH_RESULT.aspx, 2011年7月8日檢索。
  11. Barry, Anne-Marie、Yuill, Chris、郭寶蓮譯、黃俊傑譯(2009)。健康社會學導讀。新北市:韋伯文化。
  12. Cockerham, William C.、朱巧艷譯、蕭佳華譯(2002)。醫學社會學。臺北:五南。
  13. 王秀紅(2001)。健康促進與護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偉華。
  14. 王思欣(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15. 王墨林(2009)。臺灣身體論。臺北:左耳文化。
  16. 克里斯‧席林、李康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北京:北京大學。
  17. 克里斯‧席林、謝明珊譯、杜欣欣譯(2009)。身體的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
  18. 呂潔如(2010)。運動‧身體‧展演。學校體育,20(2),36-37。
  19. 李宇宙(2006)。今天不寫病歷:一為精神專科醫師的人文情懷。臺北:心靈工坊。
  20. 李貞德編(2008)。性別、身體與醫療。臺北:聯經。
  21. 李蘭編(2010)。健康行為與健康教育。臺北:巨流。
  22. 拉歇爾‧史貝克托、王世麗譯、吳陳怡懋譯、張希文譯(2007)。生病與健康的文化差異性。新北市:五南。
  23. 保羅‧皮爾澤、徐鋒志譯(2007)。財富第五波2.2加強版。臺北:商智文化。
  24. 范保羅、袁本治(2007)。健康醫學:新世紀的身心靈思維。臺北:五南。
  25. 唐娜‧哈洛威、張君玫譯(2010)。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臺北:群學。
  26. 栗山茂久、陳信宏譯(2001)。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迷。臺北:究竟。
  27. 張天鈞編(2003)。人與醫學。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8. 張笠雲(2005)。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臺北:巨流圖書。
  29. 張蓓貞(2004)。健康促進理論與實務。新北市:新文京。
  30. 透納、謝明珊譯(2010)。身體與社會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
  31. 陳國鎮(2007)。中醫現代化的省思與展望。生命學報,2,211-219。
  32. 楊定一(2012)。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臺北:天下雜誌。
  33. 葉永文(2009)。醫療與文化。臺北:紅葉文化。
  34. 葉肅科(2008)。健康、疾病與醫療:醫療社會學新論。臺北:三民書局。
  35. 福斯特、陳華譯、黃新美譯(1992)。醫學人類學。臺北:桂冠。
被引用次数
  1. 程瑞福,林恩賜,方怡堯(2022)。生態學模式應用於社區高齡者運動方案之介入效益。中華體育季刊,36(3),233-242。
  2. 劉美珠,林慧敏(2019)。健身新趨勢-身心康適(somatic wellness)概念與發展。中華體育季刊,33(2),61-72。
  3. (2024)。從身心學觀點談費登奎斯方法融入大專健身運動課程。大專體育,167,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