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穴位流派之爭:以傳世文本為中心的研究 |
DOI |
10.6968/TJCCM.201803_23(1).0002 |
作者 |
陳麒方;陳淼和;孫茂峰;鍾永祥 |
关键词 |
鍼灸(Acupuncture) ; 穴位(Points) ; 孔穴(Acu-point school) ; 流派(School) |
期刊名称 |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雜誌 |
卷期/出版年月 |
23卷1期(2018 / 03 / 30) |
页次 |
6 - 1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目前鍼灸治療選穴方法極多,不論是正經取穴、經外奇穴、平衡鍼法、遠絡療法、頭皮鍼以及眼鍼等等。本文透過傳世文本以及出土文獻考察,發現以時間軸劃分,宋代以前考量經絡的俞穴派(Meridian-point school)以及針對效應點的孔穴派(Acu-point school)各擅勝場。宋代以後俞穴派全面取得主導地位,俞穴派嘗試以十二經絡理論解釋選穴,但依舊無法全面闡釋,故流派眾多。不強調歸經、脈道、臟腑、流注循環的孔穴派是原始鍼灸的面貌,其論述內涵,可見於今本《靈樞》、《肘後方》、日本《醫心方》、韓國《醫方類聚》。唐初《黃帝明堂經》是孔穴派總成,甄權將四肢穴位歸經、而後五行再全面配屬五輸穴,今本《黃帝三部鍼經》於焉成形。鍼灸的作用是一種刺激、人體的反應則是一種應激反應作用,穴位一開始僅是孔穴效應點上下、左右、內外的對應。回歸原典文本,可重新建構出鍼灸穴位的面貌。 |
主题分类 |
醫藥衛生 >
中醫藥學 |
参考文献 | |
被引用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