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自我身份認定到專業主體建構:大學女性體育教師之生涯發展經驗研究

并列篇名

From Self Identity to Professional Subject Construction: A Study of Career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oward the Femal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University

DOI

10.6194/SCS.2008.10.01

作者

呂碧琴(Pi-Ching Lu)

关键词

自我 ; 身份認定 ; 專業主體 ; 大學女性體育教師 ; 職業生涯 ; self identity ; professional subject ; female PE teacher ; career

期刊名称

運動教練科學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8 / 07 / 01)

页次

1 - 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呂碧琴(2004)。大專院校體育教師之社會地位與階級認同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43-55。
    連結:
  2. 姚良志、盧俊宏(2007)。已婚女性體育教師角色衝突與調適之探索研究。身體文化學報,5,189-212。
    連結:
  3. 徐宗國(1990)。是為少數?工作內涵與工作生活素質,女性與工作研究上的一些回顧與芻議。婦女與兩性學刊,創刊號
    連結:
  4. 楊綺儷、熊鴻鈞(2003)。大專女性體育教師組織疏離之質性研究。體育學報,35,207-219。
    連結:
  5. Elias, N.(1991).The Society of Individuals.Oxford:Basil Blackwell.
  6. Erikson, E. H.(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NY:Norton.
  7. Hall, M. A.(1996).Feminism and Sporting Body: Essays on Theory and Practice.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8. Hall, S.,S. Hall(Eds.),D. Held(Eds.),T. McGrew(Eds.)(1992).Modernity and its futures.Cambridge:Polity Press.
  9. Huang, C. J.,Brittain, I.(2006).Negotiating identities through disability sport.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23,352-375.
  10. Jenkins, R.(1996).Social Identity.London:Routledge.
  11. Lincoln, Y. S.,Cuba, E. G.(1985).Naturalistic Inquiry.Newbury Park:Sage.
  12. Minichiello, V.,Aroni, R.,Timewell, E.,Alexander, L.(1995).In-depthInterviewing.South Melbourne:Longman.
  13. Poulton, E.(2004).Mediated patriot games: The construction and rpresent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n the British television production of Euro'96.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39(4),437-455.
  14.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15.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市:巨流。
  16. 王振揮、張家麟譯(2000)。社會學入門。台北市:韋伯文化。
  17. 江芳盛、郭為籓主編(1994)。現代心理學說。台北市:師大書苑。
  18. 余德慧、翁開成主編(2002)。應用心理研究。台北市:五南。
  19. 吳叡人(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市:時報文化。
  20. 李姿瑢(2004)。勞動市場的性別議題-淺談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研習資訊,21(2),82-86。
  21. 蘭州學報
  22. 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3. 沈清松(1993)。從現代到後現代。哲學雜誌,4
  24. 周業謙、周光淦譯(1998)。社會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25. 易之新譯(2004)。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台北縣:張老師文化。
  26. 林佳慧(2004)。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7. 邱誌勇、許夢芸譯(2005)。文化研究的基礎。台北縣:韋伯文化。
  28. 柯禧慧、蔡錚雲主編、龔卓軍主編(2006)。應用心理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29. 段智德、尹大貽、金常政(1992)。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30.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31. 夏鑄九、黃麗玲譯(2002)。認同的力量。台北市:唐山。
  32. 徐元民譯(2002)。婦女體育史。台北市:師大書苑。
  33. 翁開成主編(2002)。應用心理研究。台北市:五南。
  34. 馬康莊、陳信木譯(2000)。社會學理論。台北市:巨流。
  35. 浙江社會科學
  36.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37. 陳月英(2005)。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8.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39. 陳伯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
  40. 陳慧萍(2005)。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1. 黃光雄譯(2004)。質性教育研究。嘉義市:濤石。
  42. 黃惠雯(2002)。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3.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44. 黃慧貞譯(1990)。發展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45. 葉啟正(2000)。進出「結構-行動」的困境。台北市:三民書局。
  46. 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縣新店市:左岸。
  47. 劉千美(2000)。在重立差異的藝術語言裡尋覓女性蹤跡。哲學雜誌,33
  48. 蔡麗華、黃瑞祺主編、羅曉南主編(2005)。人文社會科學的邏輯。台北市:松慧。
  49. 文化研究概論:主體、認同與共同體[電子版]
  50. 盧增緒、歐陽教、黃正傑主編(1994)。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市:師大書苑。
  51. 謝國雄(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市:群學。
  52. 羅世宏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被引用次数
  1. 程瑞福、曾郁嫻(2010)。以發展觀點看運動與體育場域中的性別與就業。大專體育,106,39-47。
  2. 程瑞福、李亦芳(2013)。國中體育教師性別歧視態度與工作壓力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6(3),487-516。
  3. 李亦芳(2009)。聆聽她/他們的聲音─多元身分下國中體育教師專業認同之建構。臺灣運動教育學報,3(2),61-78。
  4. 邱榮貞(2019)。女性運動教練生命史之個案研究:性別角色的衝突與平衡。成大體育學刊,51(2),3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