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

并列篇名

Hsia Tsi-an, Literary Review, and Taiwan University: On Taiwan 'Academic' Literary Journals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Cultural Field' and the 'Educational Space'

作者

梅家玲(Chia-Ling Mei)

关键词

夏濟安 ; 文學雜誌 ; 臺灣大學 ; 學院派文學雜誌 ; 教育空間 ; 文化場域 ; Hsia Tsi-an ; Literary Review ; Taiwan University ; Academic literary journals ; Educational space ; Cultural field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期(2006 / 02 / 01)

页次

61 - 1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夏濟安所創辦的《文學雜誌》,是五○年代臺灣最重要的文學雜誌之一。但過去論者對它的定位,多僅將它與五○年代稍早的《自由中國》,及六○年代之初的《現代文學》相聯繫。本文則擴大觀照視野,試圖由「文化場域」與「教育空間」互涉的角度切入,探討夏濟安及其所創辦的《文學雜誌》,是如何因為善用了「臺灣大學」-此一負有人才培育與學術研究雙重重任的教育空間-所提供的特殊資源及支援,促成當時文化場域的改變;而它又如何回饋到學院教育,為日後文化場域與教育空間的互動互涉再添動力,彼此對話交融,相生相成。此外,作為一份「學院派」雜誌,它賡續了抗戰前朱光潛所編《文學雜誌》之堅持文學的傳統,卻又在倡議「以文學理論誘導創作」、「歡迎翻譯作品」的理念下,別出於前者,轉而為臺灣開創了另一新傳統,因而在臺灣文學/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英文摘要

Literary Review, founded by Hsia Tsi-a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iterary journals of the 1950s in Taiwan, but many commentators have referred to it only in relation with the slightly earlier Free China and the 1960s magazine Moder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broaden the perspective and sets out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the 'cultural field' and the 'educational space': How did Hsia Tsi-an and his Literary Review make use of the resources and the support available at Taiwan University-an educational space engaged in both elite train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to promote change in the cultural field? And what were the effects of this venture on academic education, on the dynamic of interactions and mutual influences of the cultural field and the educational space, their dialogue and their common growth? As an 'academic' journal, Literary Review placed itself in the tradition of Zhu Guangqian's pre-war journal of the same name, yet it also went beyond its predecessor, promoting ideas such as a ”theory-informed literary creation” and ”welcoming translated literature,” thus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a new tradition in Taiwan. This is where the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Review for Taiwan literary and cultural history l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現代文學
  2. 臺大課務組課程表(民國37-50學年度)。
  3. 郭強生、林慧娥整理,〈《文學雜誌》、《現代文學》、《中外文學》 ─對臺灣文學深具影響的文學雜誌〉,《中央日報.副刊》,1988年11月17日。
  4. 《公論報》
  5. 幼獅月刊
  6. 臺灣大學校刊
  7. 中外文學
  8. (2005)。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04)。臺北:臺灣大學。
  9. 尹雪曼(1975)。中華民國文藝史。臺北:正中書局。
  10. 白先勇(1991)。現文因緣。臺北:現文。
  11. 白先勇(1978)。驀然回首。臺北:爾雅。
  12. 朱光潛編。文學雜誌
  13. 朱雙一(2000)。《自由中國》與臺灣自由人文主義文學脈流。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4. 余光中(2003)。夏濟安的背影。文訊,226
  15. 吳文星(1993)。日據時期臺灣的高等教育。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5
  16. 吳魯芹(1977)。瑣憶《文學雜誌》的創刊和夭折。傳記文學,30(6)
  17. 李歐梵、林秀玲譯(2001)。在臺灣發現卡夫卡:一段個人回憶。中外文學,30(6)
  18. 柯慶明(2003)。學院的堅持與局限─試論與臺大文學院相關的三個文學雜誌。「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
  19. 夏濟安編。文學雜誌
  20. 夏濟安先生紀念集編印委員會編(1967)。永久的懷念。臺北:夏濟安先生紀念集編印委員會。
  21. 徐筱薇(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臺文所。
  22. 高恒文(2000)。京派文人:學院派的風采。上海:上海教育。
  23. 常風(1995)。逝水集。遼寧:遼寧教育。
  24. 許俊雅(2002)。回首話當年─論夏濟安與《文學雜誌》(上)。華文文學
  25. 許俊雅(2003)。回首話當年─論夏濟安與《文學雜誌》(下)。華文文學
  26. 陳平原(2003)。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臺北:二魚文化。
  27. 陳平原(2002)。中國大學十講。上海:復旦大學。
  28. 陳芳明(2001)。臺灣新文學史第十三章: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2
  29. 陳芳明(2002)。後殖民臺灣。臺北:麥田。
  30. 彭歌(1972)。夏濟安的四封信。中外文學,1(1)
  31. 楊宗翰(2001)。《文學雜誌》與臺灣現代詩史。臺灣文學學報,2
  32. 葉石濤(1987)。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
  33. 褚昱志(1991)。五○年代的《文學雜誌》與夏濟安。臺灣文學觀察雜誌,4
  34. 劉紹銘(1970)。吃馬鈴薯的日子。臺北:晨鐘。
  35. 歐素瑛(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
  36. 應鳳凰(1985)。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下)。文訊月刊,21
  37. 應鳳凰(1985)。劉守宜與「明華書局」、《文學雜誌》(上)。文訊月刊,20
  38. 聶華苓(1990)。爐邊漫談。對話戰場,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陳國球(2008)。「抒情傳統論」以前——陳世驤早期文學論初探。淡江中文學報,18,225-251。
  2. 陳建忠(2012)。美新處」(USIS)與台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國文學報,52,211-242。
  3. 林巾力(2014)。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5,123-154。
  4. 王德威(2008)。「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77-137。
  5. 王梅香(2014)。美援文藝體制下的《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臺灣文學學報,25,69-100。
  6. 王智明(2014)。冷戰人文主義顏元叔及其批評實踐。中外文學,43(1),121-168。
  7. 鍾秩維(2019)。抒情的政治、理論與傳統:重探一個台灣文學的批判論述。中外文學,48(2),169-226。
  8. 朱遠思,朱遠思(2021)。冷戰早期的文學與政治:重訪夏濟安的魯迅論。臺大文史哲學報,95,77-109。
  9. (2012)。《中外文學》與中國/ 台灣文學研究:以「學院派文學雜誌」為視角的考察。中外文學,41(4),143-176。
  10. (2024)。空間形式與抒情小說:夏濟安、葉維廉、李渝與臺灣現代派文論的展開。中外文學,53(1),20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