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定向疊景」時期的爆發能量—早期葉維廉詩的突破與困境

并列篇名

The Explosive Power in the Period of "Directional Perspective"-The Poetics and Poetry of Wai-Lim Yip in Sixties

作者

翁文嫻(Man-Han Yung)

关键词

葉維廉 ; 定向疊景 ; 顏元叔 ; 晦澀詩語言 ; 臺灣六○年代 ; Wai-Lim Yip ; directional perspective ; Yuan-shu Yan ; obscurity of poetic language ; Taiwan sixties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9 / 02 / 01)

页次

59 - 8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論文向顏元叔早期的詩評述語致意:「定向疊景」。一箭雙雕揭露臺灣六零年代詩與詩學不被諒解的潛在能量。葉維廉早期詩「晦澀」形象引起極大爭議,本文在三十三篇有關葉氏評論基礎上,在九零年後現代背景中,重新觀察這批今日已極少如此書寫的詩語言。比照下乃發現,葉氏早期對現代詩語言之推展,具歷史貢獻者三:他利用英文語法擾動事象深層之記憶;用聲音造成氣的貫穿,令長詩有數理結構的嚴謹;善追蹤的抽象事理,為中國詩少見。文末反省五十年間其與讀者扞格之理由,提出現代詩學極需深入探研的兩個方向。

英文摘要

This discourse remembers to Yuan-shu Yan's early description of poetic comment: Directional Perspective, which exposed the uncomprehending potential power of Taiwan poetics and poetry in sixties.The obscurity of Wai-Lim Yip's early poetry arouses a intense controversy. The discourse basing on thirty three comments about Wai-Lim Yip observes anew these unusual writing poetic languages today.We compare his poetry and find that he in early period has thre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free verse:First, he uses English syntax to agitate the deep memory about the normal affair. Second, he lets the voice interpenetrated floating in the poetry and makes the long poetry arranged with scientific exactitude. Third, pursuing-well abstractive matters are uncommon in the Chinese free verse. In the end, the discourse reflects the reason that Wai-Lim Yip has conflicted with readers during these fifty years, and advances two aspects to research imminently in modern poet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翁文嫻(2006)。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15,179-197。
    連結:
  2. Richard、 John-Pierre (1964).Onze études sur la poésie moderne.Paris:Editions du Seuil.
  3. 余光中(1983)。蓮的聯想。臺北:時報。
  4. 呂正蕙編(1985)。唐詩論文選集,臺北:
  5. 柯慶明(2003)。葉維廉詩掠影。詩探索,2003(1-2),157-174。
  6. 柯慶明(1987)。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
  7. 洛夫(1986)。因為風的原故。臺北:九歌。
  8. 洛夫(1972)。與顏元叔談詩的結構與批評─並自釋手術臺上的男子。中外文學,1(4),40-52。
  9. 徐復觀(1966)。中國文學論集。臺北:民主評論社。
  10. 翁文嫻(1998)。創作的契機。臺北:唐山。
  11. 翁文嫻(2004)。臺灣現代詩在白話結構上的貢獻。創世紀,2004(10月),99-110。
  12.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臺北:志文。
  13. 陳政彥(2006)。顏元叔新批評研究於七○年代發生之詮釋衝突:以「颱風季論戰」為觀察核心。臺灣詩學,8,261-282。
  14. 葉維廉(1982)。葉維廉答客問:關於現代主義。中外文學,10(12),48-56。
  15. 葉維廉(1987)。三十年詩。臺北:東大。
  16. 葉維廉(2006)。雨的味道。臺北:爾雅。
  17. 葉維廉(1981)。語言的策略與歷史的關聯。中外文學,10(2),4-43。
  18. 葉維廉(2006)。臺灣50-70年代初兩種文化錯位的現代詩。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37。
  19. 葉維廉(2007)。比較詩學。臺北:東大。
  20. 葉維廉(1988)。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
  21. 葉維廉(1986)。秩序的生長。臺北:時報。
  22. 廖棟梁編、周志煌編(1997)。人文風景的鐫刻者─葉維廉作品評論集。臺北:文史哲。
  23. 聞一多(1993)。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
  24. 簡政珍(2003)。放逐詩學。臺北:聯合文學。
  25. 顏元叔(1972)。颱風季。中外文學,1(2),4-5。
  26. 顏元叔(1971)。談民族文學。臺北:學生。
  27. 顏元叔(1972)。羅門的死亡詩。中外文學,1(4),62。
  28. 顏元叔(1972)。細讀洛夫的兩首詩。中外文學,1(1),118-134。
  29. 羅門(1972)。一個作者自我世界的開放─與顏元叔教授談我的三首死亡詩。中外文學,1(7),32-47。
被引用次数
  1. 林巾力(2014)。新批評與現代詩:以顏元叔為聚焦。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5,123-154。
  2. 翁文嫻(2011)。「變形詩學」在漢語現代化過程中的檢証。國文學報,49,219-248。
  3. 翁文嫻(2014)。葉維廉詩學對東西語言材質特性之開發。東華漢學,19,431-448。
  4. 翁文嫻(2019)。自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研讀余光中詩內的抒情結構。成大中文學報,66,1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