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獻給永恆女神的禱詞—從七等生《譚郎的書信》論藝術實踐與自我完成

并列篇名

Prayers Dedicated to Goddess of Eternity-Discussion on the Realization of Arts and Self Actualization in "Tan Lang's Letters" by Qi Deng Sheng

作者

蕭義玲(I-Ling Hsiao)

关键词

七等生 ; 譚郎的書信 ; 藝術創作 ; 自然 ; 女性原型 ; 神話 ; Qi Deng Sheng ; Tan Lang's Letters ; artistic creation ; Nature ; feminine archetype ; myth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9 / 02 / 01)

页次

85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從性別權力的視角下轉移,本文將《譚郎的書信》視為一個講述「藝術創作」本身的文本,透過七等生創作是書時,所關切的「如何復甦創作?」之問題意識作為詮釋的起點。我們特別指出:須將書信中「譚郎寫信給女友」的寫信活動,以及構成《譚》書的九封書信置於「獻給黛安娜女神」的特殊「對話」網絡中,才能讓「書信體」的表現形式充分呈顯出意義來。從譚郎的「寫信給女友」到作者的「獻給戴安娜女神」,書信的歷程正是創作者一次次往返於此岸與彼岸、表象與內在心靈之間的「雙向對話」之生命歷程,如此的對話遂如一場創作者的心靈冒險之旅,這正是「藝術實踐」的極神祕/神聖處,其中蘊藏著創作復甦的能量。其次,小說雖名為《譚郎的書信》,但當此一「形式」被創造完成,「譚郎」便已超越書信中那個具個別身份,被命名為「譚郎」(或七等生)的男性,而成為一個具普遍性意義的「純粹藝術創作者」塑像。他的生命特質是:在俗世生活的徬徨抉擇中,定向於內在彼岸的永恆女神,且在不斷的創作實踐中與女神展開永恆的對話,最後,為了讓女神可以通過自身的創作顯現出來,他須能不斷超越個人生活領域,「以其精神和心靈向整個人類的精神和心靈對話」,並「融匯在這個人類靈魂的傳統裡」,如此藝術作品才真正的誕生與完成了。此一藝術/生命歷程便是「獻給黛安娜女神」的隱喻意涵所在,我們以為對一個在當代社會中從事文學研究的人而言,此一寓意亦是饒富時代深意的。

英文摘要

Shif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power, this article deems ”Tan Lang's Letters” as one text to narrate ”Artistic creation,” as the awareness of the issue of ”How to revive the creation?” What concerned through Qi Deng Sheng's creations is taken as the threshold of interpretation. We do hereby point out in particular: only placing the writing activity for ”The Letters Sent to Girlfriend by Tan Lang” and nine letters composed of ”Tan's Book” in the special ”dialogue” network of ”Dedication to Goddess Diana” can the expression style of ”letter format” be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From Tan Lang's ”The Letters Sent to Girlfriend by Tan Lang” to the author's ”Dedication to Goddess Diana,” the process of letter writing is exactly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interactive dialogue” between the presentment and inner mind in the wake of the author's frequent journey to and fro. Such dialogue is like the author's journey to spiritual adventure and exactly signifies the mystery/sacredness of ”Realization of arts” as it embraces the energy to revive the creation.Moreover, despite its title as ”Tan Lang's Letters” for the novel, but ”Tan Lang” has transcended the individual status in the letters which was named as ”Tan Lang” (or Qi Deng Sheng) when such ”style” was accomplished, thus becoming one image of ”Creator of pure art” with general meaning. The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his life are: to be orientated to the goddess of eternity of the inner Paradise amid the hesitant choice in the secular life and delivering eternal dialogue with the goddess in incessant realization of arts. Finally, he must embraces the mental strength of ”dedication” to get the goddess presented from his creations as he should keep transcending his individual realm of life by ”delivering the dialogue with the entire human beings' spirit and mind with his spirit and mind” and ”harmonizing in the tradition of human beings' soul,” thus giving birth to and accomplishing the artworks. The process of arts/life signifies the metaphoric meaning of ”Dedication of Goddess Diana” as such metaphor signifies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imes for one who devotes himself to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蕭義玲(2007)。面向存在之思─從七等生小說論愛慾、自然與個體化歷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0,151-190。
    連結:
  2. 蕭義玲(2007)。內在甦醒的地方,才是吹奏開始的地方─從七等生《沙河悲歌》論生命藝術性的探求。東華漢學,5,173-212。
    連結:
  3. 七等生,〈何必知道我是誰:再見書簡〉,《中國時報》第 8 版,1981年1月10日。
  4. 七等生(2003)。僵局。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5. 七等生(2003)。初見曙光。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6. 七等生(2003)。離城記。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7. 七等生(1991)。兩種文體─阿平之死。台北:圓神出版社。
  8. 七等生(1985)。譚郎的書信。台北:圓神出版社。
  9. 七等生(2003)。一紙相思。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0. 七等生(2003)。銀波翅膀。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1. 七等生(2003)。重回沙河。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2. 七等生(2003)。譚郎的書信。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3. 七等生(2003)。沙河悲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4. 七等生(2003)。城之謎。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5. 七等生(2003)。我愛黑眼珠。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16. 史作檉(2007)。雕刻靈魂的賈克梅第。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17. 申荷永(2005)。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8.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 艾笛絲‧漢米爾頓、鄭思寧譯(2004)。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台北:桂冠圖書。
  20. 何恭上(2007)。愛真是玩美─希臘羅馬神話愛情。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21. 何恭上(1982)。希臘羅馬藝術欣賞。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22. 吳孟昌(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3. 呂正惠(1987)。自卑、自憐與自負─七等生「現象」。文星,114,116-122。
  24. 坎伯、朱侃如譯(2002)。神話。台北:立緒出版社。
  25. 周芬伶(2007)。聖與魔。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26. 周憲編(2005)。文化現代性與美學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7. 柯慶明(2006)。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出版社。
  28. 胡錦媛(1994)。書寫自我:《譚郎中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22(11),71-96。
  29. 埃利希‧諾伊曼、李以洪譯(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
  30. 耿占春(1993)。隱喻。北京:東方出版社。
  31. 馬森(1997)。燦爛的星空。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32. 張恆豪(1977)。火獄的自焚:七等生小說論評。台北:遠行出版社。
  33. 廖淑芳(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4. 榮格、林宏濤譯(2006)。人的形象和神的形象。台北:國立編譯館。
  35. 榮格、劉國彬譯、楊德友譯(1997)。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6. 榮格、蘇克譯(1990)。尋求靈魂的現代人。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7. 齊美爾、曹魏東譯(2005)。現代性、現代人與宗教。台北:商周。
  38.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出版社。
  39. 羅洛梅、朱侃如譯(2004)。焦慮的意義。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0. 羅洛梅、彭仁郁譯(2001)。愛與意志。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蕭義玲(2008)。觀看與身分認同-七等生小說的「局外人」形象塑造及其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2,121-160。
  2. 蕭義玲(2008)。走在一條建造家屋之路—論七等生《重回沙河》中的時間光影與生命家屋。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2,201-240。
  3. 朱芳玲(2011)。隱遁者的生存美學─七等生《譚郎的書信》的自我書寫與自我建構。興大中文學報,30,9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