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Movement an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Early Post-War Taiwan-Taking Wei Jiangong and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s a Focus of Study

作者

梅家玲(Chia-Ling Mei)

关键词

魏建功 ; 戰後初期 ; 臺灣大學 ; 國語運動 ; 語文教育 ; Wei Jiangong ; Early Post-War Period ;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Movement ;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10 / 02 / 01)

页次

125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魏建功是當年來臺從事國語運動的主事者,與負責臺灣省立編譯館的許壽裳共同主導了戰後臺灣的文化重建工作。二二八事件之後,兩人先後轉往臺灣大學任教,並在學院中繼續推動國語文教育。臺大的語文教育,不僅是戰後「去日本化」與「再中國化」的重要部分,更因為其間涉及了語言與文學,國家政策與個人理念、語文傳統和社會現實之間的交錯拉鋸,呈現出複雜的問題性。本文以1947年由魏建功、吳守禮合作編選的臺大語文教本-《大學國語文選》,作為一個具體而微的研究切入點,探討戰後初期臺灣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的實質內涵、傳承轉折,以及「語文復原」之「國」語政策所內蘊的曖昧弔詭。全文分三部分: 一、由「日語臺灣」轉向「國語臺灣」―言語秩序的重整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 二、「由『語』而『文』」―臺大國語文教育的理念與實踐; 三、從中國到臺灣:戰復臺灣之國語運動與文學教育的傳承與轉折。

英文摘要

Wei Jiangong was a major player in the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Movement after his arrival in Taiwan following World War Ⅱ, and Wei and the head of Taiwan's Institute for Translation and Compilation, Xu Shoushang, led the work of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in post-War Taiwan. After the 228 Incident, Wei and Xu became professors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ntinuing their promotion of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at that institution. Taiwan's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rasing Japanese influence” and ”re-sinifying” after World War Ⅱ, and because this type of education involved interactions betwee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policies and personal principles, as well as lingual and literary traditions and social realities, it also evinces a number of complicated problem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University Mandarin Literature Anthology, a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extbook fo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mposed in 1947 by Wei Jiangong and Wu Shouli, as a small but complete point of reference from which to further explore the substance,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Movement and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post-War Taiwan. It also examines the paradox inherent in the ”lingual and literary restor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policies. The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1. From ”Japanese Taiwan” to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Taiwan”-The Restoration of Lingual Order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2. From 'Language' to 'Literature'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s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3. From Mainland China to Taiwan: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Movement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Post-War Taiwan At last, examining the Paradox Inherent in Post-War Taiwan's ”National” Language (Mandarin) Movement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Wei Jiangong's 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爾敏(1982)。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之自覺及國語運動。近代史研究集刊,11,13-45。
    連結:
  2. 魏建功〈臺語即是國語的一種〉,《新生報》「國語」第5期 (1946年6月25日)
  3. 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4. 許壽裳,《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臺北:臺灣書店,1945)
  5. 張則貴,〈三十七年度國語文教育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校刊》第10期第7版(1948年3月16日)
  6. (1998)。現代賢儒─魯迅的摯友許壽裳。北京:臺海出版社。
  7. 王玉川,《國語說話教材及教法》(臺北:國語推行委員會,1948)
  8.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一集(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9. 李竹年,〈我對於本校國文教學的意見〉,《國立臺灣大學校刊》第10期第6版(1948年3月16日)
  10. 俞敏,〈明年度的國語運動展望〉,《新生報.國語》第19期 (1946年9月24日)
  11. 臺灣新生報編,《臺灣年鑑:民國三十六年》(臺北:臺灣新生報社,1947)
  12. 吳守禮,〈臺灣人語言意識側面觀〉,《新生報.國語》第1期 (1946年5月21日)
  13.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11月)
  14. 魏建功〈國語注音符號十八課〉,(《新生報.國語周刊》連載,1946,刊行時未著撰者)
  15. (2006)。吳守禮先生紀念專輯。臺灣文學評論,6(2),4-79。
  16. 方師鐸(1965)。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
  17. 王風(2006)。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之關係。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合肥:
  18. 王風(2006)。晚清拼音化與白話文催發的國語思潮。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合肥:
  19. 李西勳(1995)。臺灣光復初期推行國語運動情形。臺灣文獻,46(3),173-208。
  20. 倪海曙(1950)。中國拼音文字運動史簡編。上海:時代出版社。
  21.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組編。國立臺灣大學校刊
  22. 張博宇編(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商務印書館。
  23. 梅家玲(2006)。中國文學/系在臺灣─以臺大中文系為例。全球化時代的中文系,臺北:
  24. 梅家玲(1992)。理想大學國文教育的追尋:由臺灣歷年教材教法的演變談起。第一屆國語文教材教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5. 許雪姬(1991)。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與言,29(4),155-184。
  26. 許壽裳(2008)。許壽裳日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7.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
  28. 葉曙(1989)。閒話臺大四十年。臺北:傳記文學。
  29. 劉紹唐編(1984)。民國人物小傳。臺北:傳記文學。
  30. 藍博洲(2001)。麥浪歌詠隊。臺北:晨星出版。
  31. 魏建功(2001)。魏建功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明諺(2015)。戰後初期台灣新詩的重構—以銀鈴會和《潮流》為考察。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41-71。
  2. 黃美娥(2012)。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3,223-270。
  3. 梅家玲(2020)。現代大學與國文教育-以四○年代大一國文教材選本為起點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70,19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