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體制」下的社會/自我凝視-濱田隼雄〈甘井君的私小說〉的脈絡性閱讀

并列篇名

The Gaze on Self and Society under the "New Order" System of the War Period-A Contextual Reading on "Amaikun's I-Novel" by Hamada Hayao

DOI

10.3966/181856492014020015003

作者

陳允元(Yun-Yuan Chen)

关键词

濱田隼雄 ; 〈甘井君的私小說〉 ; 轉向 ; 寫實主義 ; 外地文學 ; 新體制 ; Hamada Hayao ; Amaikun's I-Novel ; shift of genre ; realism ; Gaichi literature ; New Order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4 / 02 / 01)

页次

85 - 12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濱田隼雄的〈甘井君の私小說〉,寫於《南方移民村》在日本內地發行單行本(1942年7月)後、及其赴東京參加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1942年11月)前夕,亦即其向國策文學轉向的關鍵時期。這篇小說具部分的自傳性色彩,卻又並非自傳性小說,而是一篇「關於私小說的小說」,且與當時臺灣、日本的文藝評論文學活動有高度的互文性。濱田透過小說人物甘井君的文學活動及其與文學界之交遊關係,將日治末期/「新體制」下的臺灣文學界予以形象化進行諷刺,對「新體制」下激進之皇民化運動及文藝政策對言論空間的壓迫,進行了在戰爭時期罕見的尖銳諷刺,也映照出作者自身在「新體制」下的複雜性及陰暗面。〈甘井君の私小說〉向來缺乏研究。本文將之對照以創作前後期間臺灣文學界的文藝評論、及外地臺灣與日本中央文壇文藝思潮之連動,並置入「新體制」下臺灣文學界的文脈閱讀。嘗試更具體掌握小說的諷刺/指涉對象,也希望藉此更完整地勾勒出濱田隼雄及其作品的面貌,並拓展出戰爭時期濱田隼雄作家位置的解讀可能性。

英文摘要

"Amaikun's I-Novel" by Hamada Hayao was written during a crucial period in which the author was making a shift of genre towards national policy literature, and just before he participated in the 1st "The Great East-Asia Writer's Conference" held in Tokyo. This work was in-part autobiographical, but not an "INovel" of Hamada. More precisely, it was a meta-fiction about the "I-Novel", and had a highly intertextu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terary criticism of Japan and Taiwan. Portrayed through Amaikun's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his friendships in literary circles, Hamada puts forth an ironic representation of literary society in the late period under Japanese rule.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is work uncommonly displayed sharp critiques of the radical "Kominka Movement" under the "New Order" system and the oppression of national literature policy, as well as reflected the complexity and inner dimensions of Hamada himself. In this article, I placed this largely-ignored work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Taiwan literary world of 1942, and attempted to facilitate possible explanations of Hamada Hayao's ideological leanings during the war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川村湊(1996)。「大東亞民俗学」の虚實。東京:講談社。
  2. 中島利郎編(2005)。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
  3. 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編(1983)。私小說。東京:有精堂。
  4. 平野謙編(2006)。現代日本文学論争史。東京:未來社。
  5. 本庄陸男編輯(1996)。人民文庫。東京:不二。
  6. 安藤宏(1994)。自意識の昭和文学─現象としての「私」。東京:至文堂。
  7. 吳密察(2008)。《民俗臺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
  8. 吳叡人(2009)。重層土著化下的歷史意識:日治後期黃得時與島田謹二的文學史論述之初步比較分析。臺灣史研究,16(3),133-163。
  9. 周玟玲(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東吳大學日本研究所。
  10. 尚.拉普朗虛、尚─柏騰.彭大歷斯、沈志中譯、王文基譯(2000)。精神分析辭彙。臺北:行人。
  11. 松尾直太(2007)。濱田隼雄研究─文學創作於臺灣(1940-1945)─。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
  12. 松尾直太(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歷史系。
  13. 河原功(1998)。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日本人作家作品集。東京:綠蔭書房。
  14. 河原功(2009)。翻弄された台湾文学 檢閲と抵抗の系譜。東京:研文。
  15. 垂水千惠、張文薰譯(2002)。「糞realism」論爭之背景─與「人民文庫」批判之關係為中心。越浪前行的一代:葉石濤及其同時代作家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
  16. 星名宏修(2011)。「海外進出」とは何だったのか─紺谷淑藻郎「海口印象記」を読む。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新竹:
  17. 島田謹二(1995)。華麗島文学志:日本詩人の台湾体驗。東京:明治書院。
  18. 時代別日本文学史事典編集委員会編(1997)。時代別日本文学史事典現代編。東京:東京堂。
  19. 張文薰(2007)。「外地」的意義─濱田隼雄的文學軌跡。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臺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0. 陳允元(2013)。帝國與土著間的反覆調校─論戰前西川滿文學中的異國情調視線與敗者史觀。我的華麗島:西川滿學術論文發表暨座談會論文集,臺南:
  21.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
  22. 黃英哲編(2006)。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
  23. 楊逵、彭小妍編(1998)。楊逵全集。臺南:文化保存籌備處。
  24. 葉石濤譯(1996)。臺灣文學集。高雄:春暉。
  25. 橫路啓子(2013)。作為大東亞共榮圈指導者的在臺內地人作家─以濱田隼雄〈蝙翅〉為中心。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臺北:
  26. 橋本恭子(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27. 橋本恭子(2012)。「華麗島文学志」とその時代: 比較文学者島田謹二の臺湾体驗。東京:三元社。
被引用次数
  1. 張文薰(2017)。帝國邊界的民俗書寫:戰爭期在台日人的主體性危機。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0,107-132。
  2. (2024)。灣生.血液.日本人—論小林井津志作品中的台灣追尋與身分認同。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8,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