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海峽兩岸閩南語歌仔冊的漢字比較

并列篇名

A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in the Cross-Strait Kua^1-A^2-Tsheh^4 in Southern Min Dialect

DOI

10.3966/181856492014080016001

作者

林香薇(Hsiang-wei Lin)

关键词

閩南語 ; 歌仔冊 ; 漢字形體 ; 漢字類型 ; 海峽兩岸 ; Southern Min ; Kua^1-A^2- Tsheh^4 ; form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 type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 Cross-Strait

期刊名称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4 / 08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歸納分析兩岸歌仔冊在漢字選用方面的差異,不論是漢字形體、漢字類型、形音義關係或虛詞的漢字運用,它變化的規律或原則正是本文探討的重點。從形體選用的變化來看,大陸歌仔冊偏向使用異體、簡體字,臺灣歌仔冊偏向繁體、正體字,但其間仍有許多變化。這與歌仔冊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兩岸的出版狀況及對民間文學的重視程度有關。其次,就形體構造的具體變化來看,以「簡省或更換構字部件」的例子最多,「符號替代」及「行書和草書變楷書化」的例子較少。而兩岸漢字類型的變化,以本字變假借字及假借字變本字,出現頻率較高。最後在漢字形音義關係上,大陸歌仔冊的用字在音字關係上較單純、明確,臺灣早期的用字在音字關係上較複雜、較混亂,後期的音字關係才漸趨一致。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within the Cross-Strait Kua^1-A^2- Tsheh^4. Not only are forms and types, function word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m, sound, and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discussed, but in addition the patterns and principles in their transformation will form the basis of this paper. The means by which the Chinese characters evolve include both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characters in the Kua^1-A^2- Tsheh^4; the former, however, generally occurs at a higher frequency. In regard to the precise term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transformation, the most common examples are found in the first group: "Saved or Replaced Radical Components." The second and third groups, "Symbol Substitution" and "Cursive Style and Cursive-Hand into Regular Style," have relatively fewer examples. Although the typ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us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are varied and complex, from a general standpoint, instances of both original characters changing into loan characters and loan characters changing into original characters appear more frequent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香薇(2008)。論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漢字書寫─以《僥倖錢開食了歌》為例。中國學術年刊,30,215-242。
    連結:
  2. 不題撰人,《陳白筆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5)
  3. 不題撰人,《最新劉廷英三嬌會歌》(廈門:會文堂書局 1909)
  4. 不題撰人,《唐宙磨鏡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8)
  5. 不題撰人,《最新三國相褒楊管合歌》(廈門:會文堂,1921)
  6. 不題撰人,《最新文武狀元陳白筆新歌》(廈門:會文堂,1921)
  7. 不題撰人,《改良上大人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5)
  8. 不題撰人,《最新大舜坐天新歌》(廈門:會文堂,1910)
  9. 不題撰人,《生相火車相褒歌》(臺中:瑞成書局,1933)
  10. 不題撰人,《改良上大人歌》(廈門:會文堂,1912)
  11. 不題撰人,《梁士奇歌》(廈門:文德堂榮記,1914)
  12. 不題撰人,《最新陳慶揚斬太子》(廈門:會文堂書局,1920)
  13. 不題撰人,《最新落陰褒歌》(廈門:會文堂,1915)
  14. 不題撰人,《最新劉廷英三嬌會歌(臺中:瑞成書局,1933)
  15. 不題撰人,《僥倖錢開食了》(嘉義:捷發漢書部,1931)
  16. 不題撰人,《最新王昭君和番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6)
  17. 不題撰人,《最新王昭君冷宮歌》(廈門:會文堂,1920、1921)
  18. 不題撰人,《最新覽爛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6)
  19. 不題撰人,《周公桃花女鬪法新歌》(臺中:瑞成書局 1933)
  20. 不題撰人,《桃花女鬪法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5)
  21. 不題撰人,《最新覽爛歌》(廈門:會文堂,1914)
  22. 不題撰人,《最新生相火車歌》(廈門:會文堂,1924、1926)
  23. 不題撰人,《最新玉盃記新歌》(廈門:博文齋,1916)
  24. 不題撰人,《忠孝節義白狀元歌》(臺中:瑞成書局,1933)
  25. 不題撰人,《王昭君冷宮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6)
  26. 不題撰人,《最新玉盃記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6)
  27. 不題撰人,《最新僥倖錢歌》(上海:開文書局,192 ?)
  28. 不題撰人,《最新劉廷英三嬌會歌》(廈門:博文齋書局,1932)
  29. 不題撰人,《新刊落陰包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5)
  30. 不題撰人,《最新賣油郎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6)
  31. 不題撰人,《新刻上大人歌》(清刊本)
  32. 不題撰人,《最新僥倖錢開食了》(臺北:周協隆書店,1937)
  33. 不題撰人,《最新覽爛歌》(臺中:瑞成書局,1933)
  34. 不題撰人,《最新王昭君和番歌》(廈門:博文齋,1932)
  35. 不題撰人,《最新王昭君和番歌》(廈門:會文堂,1914)
  36. 不題撰人,《最新三國相褒楊管合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6)
  37. 不題撰人,《最新三國相褒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5)
  38. 不題撰人,《梁士竒歌》(書莊,1894)
  39. 不題撰人,《最新落陰相褒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6)
  40. 不題撰人,《新樣唐寅磨鏡珠簪記》(寄廈:會文堂書局,1907)
  41. 不題撰人,《忠孝節義大舜歌》(嘉義:捷發漢書部,1936)
  42. 不題撰人,《最新大舜耕田歌》(廈門:會文堂,1909、1914)
  43. 不題撰人,《最新梁士奇歌》(臺北:黃塗活版所,1926)
  44. 不題撰人,《最新桃花女全歌》(廈門:會文堂,192 ?)
  45. 不題撰人,《道光君斬子新歌》(臺中:瑞成書局,1933)
  46. 宋丁度(1985)。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宋陳彭年(2001)。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
  48.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2)。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9. 丁秀菊(2005)。論漢字的構形理據及其演變。山東大學學報,2005(3),56-62。
  50. 不題撰人(1954)。僥倖錢開食了歌。新竹:竹林書局。
  51. 不題撰人(1987)。最新落陰相褒歌。新竹:竹林書局。
  52. 毛遠明(2010)。漢字假借性質之歷時考察。西南大學學報,36(4),176-180。
  53. 王士元(2002)。競爭性演變是殘留的原因。王士元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54. 王順隆(1993)。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43(3),109-131。
  55. 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56. 吳守禮(2006)。清道光咸豐閩南歌仔冊選注。臺北:吳昭婉出版。
  57. 吳照日格吐、吳靈靈(2009)。再談漢字形體構造。語文學刊,3,96-98。
  58. 李孝定(1977)。漢字史話。臺北:聯經出版社。
  59. 李樂毅(1999)。簡化字源。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60. 杜建坊(2008)。歌仔冊起鼓:語言、文學與文化。臺北:臺灣書房出版社。
  61. 汪毅夫(2004)。1826-2004: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仔冊。臺灣研究集刊,3,87-94。
  62. 肖甫春(2007)。漢字學論稿。北京:學苑出版社。
  63. 姚榮松(2000)。臺灣閩南語歌仔冊的用字分析與詞彙解讀─以《最新落陰相褒歌》為例。國文學報,29,193-230。
  64. 胡雙寶(2008)。漢字史話。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65. 陳兆南(1994)。臺灣歌冊綜錄。逢甲大學中文學報,2,43-66。
  66. 陳順芝(2007)。漢字的構形與變革。江西社會科學,2007(2),166-169。
  67. 陳順芝(2007)。論漢字的形義關係。江西師範大學學報,40(5),75-78。
  68.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69. 楊秀芳(2000)。方言本字研究的觀念與方法。漢學研究,18,111-146。
  70. 楊秀芳(1998)。閩南語字彙(二)。臺北:教育部。
  71. 楊秀芳(1992)。從歷史語法的觀點論閩南語「著」及持續貌。漢學研究,10(1),349-394。
  72. 楊秀芳(2001)。閩南語字彙。臺北:教育部。
  73. 楊秀芳(1995)。閩南語書寫問題平議。大陸雜誌,90(1),15-24。
  74. 裘錫圭(1988)。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75. 詹鄞鑫(2010)。正體與俗體三題。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10(3),49-52。
  76. 韓衞斌(2006)。漢字古文字階段中的簡化現象。平頂山學院學報,21(1),64-67。
被引用次数
  1. 林香薇(2022)。臺灣黃塗本與大陸閩南語歌仔冊的語文比較舉隅。漢學研究,40(2),259-300。